焦点:青蒿素诺奖并非传统中医药的胜利?

2015-10-06 15:26 来源:丁香园 作者:步步非烟
字体大小
- | +

10月5日,中国学者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而荣获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对中国学者在本土科研工作的一个肯定。媒体争相报道,其中不乏「屠呦呦摘诺奖成中国第一人 评委会点赞「中草药了不起」」、「青蒿素:走向世界的中医药」或「中国神药青蒿素」之类的字样,这也引发了有关青蒿素与传统中医中药关系的争论。

诺奖并不是颁发给了传统医学

ccvideo



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后的发布会上,有记者向诺奖委员会成员进行提问:「这次医学奖的授予是否意味着西方科学看待古代/替代医学系统正在发生改变?算不算是一种承认?」

诺奖委员会成员 Hans Forssberg 表示,答案是否定的。他认为,研发药物的想法能从很多途径中来。人们在发掘不同植物方面的确有长期的经验,我们不该忽视这点。所以这可能给我们研发新药提供灵感,但并不认为会直接使用那些草药。

诺奖委员会主席 Juleen Zierath 补充认为,研究者们使用了非常复杂的方法从天然产物中提取了有效成分,同时也阐释了这些有效成分的结构,而不只是植物的混合物。Urban Lendahl 也表示,传统医学是灵感来源。

有中国记者向委员会提问到:「关于屠呦呦,能不能说这是你们第一次颁奖给中医?怎么评价中医在这个领域的贡献?」

Hans Forssberg 表示,诺奖并不是颁发给了传统医学,而是把奖项颁发给了受传统医学启发而创造出新药的研究者,今天我们能够将这种新药推广到全世界,这是本届奖项的意义所在。因此,你可以说受到了传统医学「启发」,但这个奖项并不是给传统医学的。

中医药与生物医药

争论开始时需要先理清几个概念。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而中医,是「起源与形成于中国,具有整体观念、相似观(取象比类)、辨证论治等特点的医学」。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以辨证论治原则。

中药虽然以天然药材为主,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但其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的,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物药物及生药学有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

生物药物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器官、体液等,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

化学药,是指从天然矿物、动植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以及经过化学合成或生物合成而制得的药物,统称为化学药物。

我们吃的维生素、红霉素、洁霉素等,注射用的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就是用不同微生物发酵制得的生物制品。医药上已应用的抗生素绝大多数来自微生物,每个产品都有严格的生产标准。从这一点上青蒿素与青霉素并没有本质的差别。

194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颁给了发现「青霉素及其临床效用」的 Sir Alexander Fleming,Ernst Boris Chain 和 Sir Howard Walter Florey。

「中医粉」与「中医黑」的激战

争论激战中,「中药粉」认为 青蒿素的发现来源于中医中药,而青蒿素获诺奖就是对传统中医中药的认可。青蒿素的发现得益于传统中医药学,青蒿治疟来自中医典籍,而屠呦呦是中药研究科学家,她成功提取青蒿素亦是来自东晋葛洪的启发。因此,认为此次诺奖是对传统医学的一种承认,以及肯定了中医在抗疟治疗领域的贡献。

而反方则认为「青蒿素并不是中医中药」,青蒿素不是中药,而是从植物中提取的结构明确、成分单一的化学药,不能因此就说它们是中药,青蒿因为错误的煎熬方法导致价值尽失,一度被中医当无用垃圾扔掉。

双方各执一词,也都论证得有一定道理,但也都存在偏颇,不能一概而论认为青蒿素与中医中药无关,也不能全盘否定传统医学在其研发中所发挥的作用。

高于60℃青蒿素完全分解 对治疗疟疾没用

对能够治疗疟疾的青蒿,中医典籍中所记载绝大多数为错谬,首先传统中药青蒿包括两个品种,学名为黄花蒿的具有抗疟作用,而学名为青蒿的没有任何抗疟作用;其次绝大多数中药用煎熬等高温方法配制,实际上青蒿素在温度高于 60℃ 时就完全分解了,不可能对疟疾有任何治疗作用。

中医是把药物煎成汤药来治疟疾的(最著名的是以青蒿、知母、桑叶、鳖甲、丹皮、花粉煎成的青蒿鳖甲汤),屠呦呦正是受到《肘后备急方》对青蒿素研究进行的启发:「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才发现中医记载中,对青蒿的使用是熬汤,温度超 60℃ 之后对治疟有效的青蒿素分解失效。

在 1971 年下半年,的确是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素(乙醚的沸点为 34.6 ℃),提取物抗疟作用率达 95% 到 100%,这一方法对证明青蒿粗提物有效性起到了关键作用——但用乙醚提纯的过程,与传统中医学阴阳五行、辨证配伍的理论基础没有太大关联。

总结

从植物当中提取有效成分是对自然资源的科学利用,以此过分夸耀传统医学如何智慧却并不恰当。青蒿素跟中医青蒿素古方的关系可能没有人们想的那么密切。但这是受传统医学启发,将天然药物通过现代理化方法、利用临床试验药理研究理论,向现代医学转化的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

最终无论如何,辛勤工作在科研一线的中国学者诺奖当之无愧,后辈们应当从中学习前辈们的科研精神,受其科研方法启迪,为传统医学融入「现代新鲜血液」,以更加严谨的方法和态度发挥传统医学的价值,为现代医学做出贡献。

链接:发现青霉素的故事

1922 年,Sir Alexander Fleming 发现人的眼泪、唾沫及感冒后的鼻涕里都含有一种能溶解细菌的物质,并为它取名为溶菌酶。弗莱明认为,溶菌酶可用作抗生素。为了进一步研究溶菌酶的抗菌效果,他需要纯化的细菌。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只能用琼脂培养皿自己培养分离不同的细菌。

直到 1928 年夏天,他发现其中一只培养皿内的霉菌有点特别,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但远处的细菌却正常生长。他将这种奇特的霉菌孢子取出,单独培养,并在其周围划分扇形区,接种上不同的细菌,结果发现有的细菌生长,有的则不生长。他又将该霉菌种入液体培养基中,也发现有的细菌生长,有的不生长。

分析后发现,该霉菌能杀死炭疽杆菌、白喉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凶猛的革兰氏阳性菌,而革兰氏阴性菌如痢疾杆菌、流感杆菌、伤寒杆菌等都不受影响。根据长期研究溶菌酶的经验,弗莱明推断这种霉菌一定是产生了一种抗菌物质,而这种抗菌物质有可能成为击败细菌的有效药物。按惯例,1929 年,弗莱明将这种抗生素命名为青霉素。

编辑: 任悠悠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