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抓病一般为自限性感染性疾病,常累及儿童和青少年,多为远端上肢被猫抓伤或咬伤引起良性区域性淋巴结炎。最初的创伤导致汉氏巴尔通体感染从而引发淋巴结肿大,大多数常见于肘部肱骨内上踝内侧。 由于临床可触及肿物,常被考虑为肉瘤、淋巴瘤或恶性疾病,因此常推荐进行影像学检查。
来自美国的 Melville 等对猫抓病的超声特征进行了分析,文章发表在新近一期的 J Ultrasound Med 杂志上。
作者检索了自 2000 年至 2013 年间本院的影像信息系统,共发现 21 例发生在肘部内侧肿物的超声病例,其中 16 例经穿刺活检证实为非猫抓病,5 例诊断为猫抓病病例。前者中,最终诊断包括神经鞘瘤、肉瘤、结节病、反应性增生性淋巴结、纤维瘤等。5 例猫抓病患者中,女性 3 例,男性 2 例,平均年龄 20 岁。发生于右侧肘部者 3 例,左侧肘部 2 例。所有猫抓病病例中,确诊标准包括临床症状、猫抓病史、淋巴结肿大并自行消退,其中 2 例汉氏巴尔通体阳性,2 例穿刺活检证实。
作者发现,5 例猫抓病肘部内侧肿物大小平均约 2.5 cm(1.9-3.6 cm),其外形呈椭圆形(3 例)和分叶状(2 例),均位于皮下。其中,4 例表现为以低回声为主,1 例表现为等回声,3 例肿块内可见高回声淋巴门,2 例肿块周边可见混合回声分布(图 1-图 3)。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3 例表现为内部血流信号分布。与非猫抓病所致的肘部肿物相比,猫抓病所致的肿物更常表现为外形的不规则、高回声淋巴门和周边部的混合回声(图 4 和图 5)。
作者指出,汉氏巴尔通体感染导致的猫抓病通常表现为局部的淋巴结肿大,且伴有疼痛,但其临床表现和体征并无特异性。猫抓病的最终诊断多基于 PCR 或血清学测试,病原体培养难度大,病理学检查一般也无特异性表现,病变后期可出现伴中心性坏死的肉芽肿。
猫抓病的临床诊断通常根据淋巴结肿大、猫接触史、患病部位等症状体征做出。近 75% 的患者颈部或上肢可见淋巴结肿大,最常见于肘部肱骨内上踝区,并大部分在 3 个月内消退。猫抓病所致淋巴结的 MRI 表现曾有报道,但其超声特征并无完全评估。
作者通过分析比较猫抓病和其他病因引起的肘部内侧肿物的声像图特征,认为前者所致淋巴结肿大其外形更为不规则,内部可见高回声淋巴门,这两点具有相对特异性。肿大淋巴结化脓坏死导致周边液体聚集可能是导致其外形不规则的原因,与 MRI 表现相符(图 2 和图 3)。肿大淋巴结内的高回声淋巴门也是猫抓病的重要表现,其他病因所致的肘部肱骨内上踝肿物(甚至包括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并未有此声像图征象。
作者根据研究结论提示,猫抓病所致肘部内侧皮下肿物的声像图具有部分相对特异性表现,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其病史,可更大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穿刺或手术操作。
图 1. 一 11 岁女性猫抓病 患者肘部内侧皮下肿物:二维超声(A)和彩色多普勒超声(B)长轴切面显示一低回声肿物(箭头),外形呈不规则分叶状(箭头),肿块中央处可见高回声淋巴门(弯曲箭头),CDFI 示淋巴门内血流分布增多;U:尺神经
图 2. 一 14 岁女性猫抓病患者肘部内侧皮下肿物:二维超声(A)显示一低回声分叶肿物(弯曲箭头),其周围可见呈混合回声的流动性液体聚集(箭头);T1 加权像(B)、T2 加权像(C)、T1 压脂像(D)显示肘部内侧的软组织肿物(弯曲箭头)及其周围环形增强的液体聚集
图 3. 一 28 岁男性猫抓病患者肘部内侧皮下肿物:二维超声(A)显示一椭圆形不规则低回声肿块(箭头),其内可见高回声淋巴门(箭头处),周边可见混合回声的液体聚集(弯曲箭头);T1 加权像(B)、T2 加权像(C)、T1 压脂像(D)显示肘部内侧的软组织肿物(箭头)及周边环形增强的液体聚集(弯曲箭头)
图 4. 一 34 岁男性患者活检证实的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二维声像图(A)显示一低回声肿物(箭头),其内血流信号增多,分布杂乱(未显示);T1 加权像(B)、T2 加权像(C)、T1 压脂像(D)显示肘部内侧的软组织肿物(箭头)
图 5. 一 54 岁男性患者肘部肿物经穿刺证实的肉瘤样病变:二维超声(A)和彩色多普勒超声(B)显示一规则椭圆形低回声肿物(箭头),其内血流信号增多,分布杂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