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

2011-12-31 13:38 来源:丁香园 作者:陈佰义 何礼贤 胡必杰 倪语星 邱海波 石岩 施毅 王辉 王明贵 杨毅 张菁 俞云松
字体大小
- | +

7、其他感染:

鲍 曼不动杆菌除引起上述各个系统和部位的感染外,尚可引起其他部位感染,但相对比较少见,缺乏系统的流行病学资料,仅见个例报道。(1)坏死性筋膜炎,见于 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常需外科清创联合抗菌药物治疗 [49];(2)化脓性关节炎:继发于外伤或医源性操作,需外科清创、引流联合抗菌药物治疗,有遗留功能障碍报道 [50];(3)纵隔炎:常有胸部手术或外伤史、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需外科清创联合抗菌药物治疗[51- 52];(4)骨髓炎:见于有外伤史患者 [53];(5)颈部深部脓肿:可见于糖尿病患者,需外科引流联合抗菌药物治疗 [54];(6)怀孕期及产褥期感染、绒毛膜羊膜炎:仅见个例报道,导致新生儿早产,分别给予产妇及新生儿抗感染治疗后好转 [55]。

六、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防控

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大多为外源性医院感染,其传播途径主要为接触传播;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产生是抗菌药物选择压力的结果。因此,其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至关重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加强抗菌药物临床管理,延缓和减少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产生。

由 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明显增加,出现MDRAB、XDRAB、PDRAB。医疗机构通过建立合理处方集、制订治疗方案和监测药物使 用,同时联合微生物实验人员、感染病专家和感染防控人员对微生物耐药性增加的趋势进行干预,至少可以延缓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性的迅速发展。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和感染控制规范。

医 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插管、气管插管、放置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对于留 置的医疗器械要严格实施感染控制指南提出的有循证医学证据的一揽子策略,包括呼吸机相关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等。

3、阻断鲍曼不动杆菌的传播途径。

(1) 强化手卫生: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最常见的传播机制是接触传播,而医疗机构内最常见的传播媒介是医务人员的手。因此手卫生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重点,对 于减少感染的传播和发生不可或缺。医护人员、病房工作人员均应严格遵守国家卫生部2009年4月颁布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目前尚无标准化方 法监测手卫生的依从性。医疗机构可以自行制订并建立监测系统。重要的措施包括监测手卫生的依从性、张贴相关标志和提醒、设置便利的手卫生设施和相关物品以 及提供培训指导[56-57]。(2)实施接触隔离: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应当单间安置;如条件不允许,则应与其他感染相同致病菌的患者同 室安置;如以上条件不能达到患者应与感染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低风险(如无切口、无侵入性操作、非免疫力低下等)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上述措施都不能采 用,则至少应该对感染或患者患者进行明确标识、进行床边隔离。接触预防应用于所有已被确认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具体措施参加卫生部 2009年4月颁布的《医院隔离技术规范》。(3)加强环境清洁与消毒:有效的环境与设备清洁/消毒有助于减少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的传播 风险。正规培训保洁员、采用合格的消毒/灭菌剂、采取有效的消毒方案和/或核查表是管理的关键环节。环境清洁应当每日一次或更多,尤其是患者密切接触的区 域。

环境清洁监测:使用标准化的环境清洁、消毒核查表,将确保这些操作的正确性和恒定性。监测表明某间病房或整个医疗机构的清洁不充分时,应改进并执行新的核 查表,以提高清洁效果。(4)必要时进行耐药菌筛查:主动监测培养。进行筛查培养是加强干预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持续传播 发生在有大量易感人群的部门如ICU。全身多部位筛查能增加检测有效性,可选择的部位包括鼻腔、咽喉、皮肤如腋下和/或腹股沟、直肠、开放性切口和气管吸 引物。

环境筛查。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暴发或流行的部门,应对患者周围的环境或设备进行微生物标本采样和培养,明确感染来源。通常用液体培养基或磷酸盐缓冲液 预湿的培养拭子对可能污染的环境或设备进行采样。水源性样本用无菌试管收集。使用预湿的无菌纱布垫或浸于中性缓冲液中的“海绵棒”从环境/设备表面和缝隙 中采样,可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共同发起人:钟南山(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陈新石(中华医学杂 志编辑部),巩路(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管向东(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晓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光辉(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刘大为(北京 协和医院),刘又宁(解放军总医院),马小军(北京协和医院),邵宗鸿(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沈志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王爱霞(北京协和医 院),王辰(卫生部北京医院),席修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谢灿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英春(北京协和医院),于凯江(哈尔滨医科大学 附属第二医院),周建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周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卓超(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志谢:《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在完稿过程中以下323位专家提供了宝贵修改意见,在此谨致以诚挚感谢(按姓氏拼音排序)!

白丽(山西省太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包宇旺( 福建省福州市第一医院),蔡柏蔷(北京协和医院),蔡立华(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蔡绍曦(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常银江(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 院),车春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宝元、陈哲(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陈葆青(西安市第四人民医院), 陈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陈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陈隆益(四川省人民医院),陈容欣(上海市儿童医 院),陈少贤(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陈晓萍(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陈亚军(北京市儿童医院),陈燕(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程德云(四川大学附 属华西医院),程哲(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崔丽安(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崔丽英(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邓朝盛(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 院),邓群益(广东省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邓子德(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董碧蓉(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董亮(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董敏(哈 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杜朝晖(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方志成(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封永顺(北京市京煤医院),冯华(第三军医大学重庆西南医 院),冯伟(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冯学威(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冯永文(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傅应云(广东省深圳市人民医院),甘桂芬(青 海大学附属医院),高峰(北京市望京医院),高素君(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高小芳(宁夏自治区人民医院),高晓玲(山西省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高兴林(广 东省人民医院),高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高永红(北京航天总医院),葛庚芝(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宫建国(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七人民医 院),郭卉(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郭剑颖(北京304医院),郭翎飞(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郭述良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郭素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医院),郭应军(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何慧洁(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何志义(广西医科大 学第一附属医院),衡伟(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洪旭初(福建省人民医院),胡成平(中南大学湘雅一医院),胡东明(山东省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胡华 (山东省胸科医院),胡克(湖北省人民医院),胡志雄(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黄建果 四川省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黄丽滨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五医院),黄伶 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医院),黄茂 江苏省人民医院),黄强 浙江省人民医院),黄仁魏(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黄小萍(浙江省宁波第一医院),黄晓波(四川省人民医院),黄怡(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黄奕 江(海南省人民医院),黄征(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纪洪生 (山东省立医院),冀林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贾宝辉(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江晓肖(解放军第117医院),姜文锡(新疆乌鲁木齐铁路中心医院), 姜云香(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蒋军广(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蒋军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蒋力学(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焦宪法(郑州人民医院), 解建(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金玲湘(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金晓东(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金晓燕(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靳桂敏(广州军区武 汉总医院),康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柯会星(卫生部北京医院),孔晋亮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兵(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李凤杰(北京市通州区潞河医院),李国福(中国医大盛京医院),李建国(中山大学附属第 一医院),李建伟(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李梅(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李敏(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李敏(长春市第二医院),李鹏刚(新疆自治 区胸科医院),李舜午(湖南省株洲市一医院),李同霞(山东省青岛市胸科医院),李文朴(湖南省人民医院),李晓云(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雅 莉(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勇(上海第一人民医院附属松江分院),李玉苹(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李月川(天津胸科医院),梁建峰(北京市老 年医院),梁宗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分页: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编辑: wangminchao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