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当核苷类药物遇上干扰素

2015-12-25 16:30 来源:华山感染 作者:鱼康康 毛日成
字体大小
- | +

目前临床上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核苷类药物(NUCs)及干扰素α,前者通过抑制病毒的聚合酶干扰病毒复制,后者则能在抗病毒的同时发挥免疫调节作用。NUCs 对大多数患者有效,但未实现 HBeAg 血清学转换的患者需长期服药;聚乙甘醇干扰素(peg-IFN)疗程有限,能诱导持续的治疗应答,但只发生于小部分患者。

因此,开发能够使大部分患者经过有限疗程治疗实现持久应答的新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华山医院感染科张文宏教授课题组参与的一项多中心研究表明长期恩替卡韦(ETV)序贯联合 peg-IFN 治疗可提高 HBsAg 消失率及 HBeAg 血清学转换率。

该研究共纳入 197 例经长期 ETV 治疗后 HBeAg 阳性的 CHB 患者,其中 81 例序贯联合 peg-IFN 治疗 48 周,其余 116 例则继续 ETV 单药治疗,主要研究终点为 48 周时 HBeAg 血清学转换,并对 81 例接受序贯联合治疗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序贯联合治疗组患者的 HBeAg 血清学转换率明显高于 ETV 单药治疗组(44% vs 6%),且基线水平 HBeAg<200s/co 患者 HBeAg 血清学转换率更显著高于 BeAg ≥ 200s/co 的患者(64.2% vs 17.9%)。同时研究发现基线时 HBsAg 水平及 HBsAg 降低水平能够预测序贯联合治疗组 HBsAg 消失。

研究还表明,基线水平 HBeAg<200 s/co ,HBsAg <1000 IU/mL 且 12 周时 HBsAg 下降 ≥ 0.5log10 IU/mL 的患者在 48 周时具有最高的 HBeAg 血清学转换率(92.31%)及 HBsAg 消失率(83.3%)。

总之,该研究表明 NUCs 序贯联合 peg-IFN 治疗能够显著提高 HBeAg 阳性 CHB 患者 HBeAg 血清学转换率及 HBsAg 消失率,使 CHB 患者有更多获益。

文献来源:「Sequential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peg-interferon leads to loss of HBsAg and HBeAg seroconversion in HBeAg-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with long-term entecavir treatment.」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2015.

作者:鱼康康 毛日成

本文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官方微信「华山感染」授权转载,未经作者同意禁止转载

点击此处,关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更多学术内容。

编辑: 赵宇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