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发生率很低(小于1%),但它仍然是THA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需要进行翻修处理以保留关节功能甚至挽救肢体。翻修手术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相关风险,增加医疗费用的支出并占用更多的医疗资源,而且并不能保证能使感染得到成功控制(文献报道感染控制率约为79%)。目前对于THA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主要处理方案为分期处理,包括一期取除原有假体并置入包含抗生素的骨水泥间隔,待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后再二期置入新的假体。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骨水泥间隔种类繁多,包括骨水泥珠、羟基磷灰石块、以及关节样间隔等。尽管目前有关使用骨水泥间隔一期控制感染然后再次置换的分期处理方案的文献报道较多,但很少有研究报道过该处理方案的失败以及患者死亡率的相关情况,也没有研究比较过固定式间隔与关节样间隔处理假体周围感染的疗效有否差别。基于上述情况,美国学者Berend KR等进行了一项研究,以探讨其研究对象的:死亡率、假体再置率、再感染率、耐药菌以及敏感菌感染的控制率、以及固定式间隔与关节样间隔对感染的控制率。相关结果发表于2013年第2期CORR。
Berend KR等从他们医院1996年至2009年之间登记的8725例髋关节置换病例中筛选出202例(205髋)采用分期处理方案治疗的初次或翻修THA术后感染的病例。其中有11髋是在本次手术前已经接受过另一次分期处理方案治疗假体周围感染的病例。所有病例均按相同的方式首先进行一期手术,包括取除所有假体及植入物、原有骨水泥、以及其它所有异物;锐性切除所有滑膜及坏死组织(包括骨及软组织);常规准备髋臼及股骨侧骨床;以大量(平均9L)生理盐水彻底冲洗髋关节。本组病例中有62髋采用固定式骨水泥间隔,其余143髋则采用关节样骨水泥间隔置入,所有病例所使用的大剂量抗生素均为每一包骨水泥中加入3g万古霉素及3.6g妥布霉素或庆大霉素。术后按药敏结果持续6周给予抗生素静脉滴注,如ESR和CRP呈下降趋势(并不需要它们恢复到正常水平)、伤口愈合良好、完成了6周敏感抗生素治疗,则开始进行第二期治疗,即重新植入假体,所有病例均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术后3周、6周、随后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复查,并在感染科医师的协助下继续进行感染控制方面的处置。于一期术前,二期术后6周,以及随后每年评估并记录患髋的HHS评分。
结果如下:
1、14例患者(14髋)在二期手术之前去世;一期术后90天内死亡率为4%(8例患者),其中7例死于二期手术之前,另1例死于二期手术之后;在整个研究期间,总共有91例患者(93髋)死亡;202例患者中,有186例(189髋)接受了二期假体重新置入;除14例死亡病例之外,另有2例因患其它疾病而无法接受二期手术;
2、186例(189髋)接受二期手术的患者中,平均随访53月时,总共有157例无再感染征象,感染控制成功率总计为83%,如将死亡病例视作失败,则成功率为76%;
3、一期手术所得到的标本行药敏试验的结果显示,有37髋(18%)为耐药菌感染,这些病例的感染控制成功率仅62%,而敏感细菌感染病例的成功率为82%-100%,其差异显著;
4、接受固定式骨水泥间隔与关节样骨水泥间隔的病例术后感染控制率无显著差异,一期术后90天内的死亡率、因死亡或并发症未能接受二期手术的比例、二期术后再感染率、以及术后HHS评分等结果均相似。
表1 病原菌种类及清除率
图1 本病例以固定式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置入
图2 (A)早期的关节样间隔是术中手工制作而成的半髋型间隔;(B)后来的关节样间隔由真正的假体及抗生素骨水泥组合构成;(C)当代关节样间隔系术中用预制好的模具以抗生素骨水泥包裹假体制成。
图3 本项研究进行期间,骨水泥间隔的类型由固定式逐步变为关节样间隔
表2 部分采用分期方案治疗THA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相关文献资料
通过上述研究,Berend KR等认为,尽管分期处理方案目前仍是治疗THA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主要措施,但与之相关的死亡率及失败率,如术后再感染率和不能接受再次植入假体的比例均较高。同时,他们认为加强患者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戒烟、提高患者的总体健康状态等措施可能有助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并提高感染控制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