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霉菌病是临床上的治疗难题,其常见于恶性血液肿瘤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器官移植受者以及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可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甚至发生死亡。目前国际指南一致推荐伏立康唑为侵袭性曲霉病及其他霉菌感染的主要治疗药物,但是其存在急慢性中毒、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艾莎康唑硫酸酯(水溶性前体药物),为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在动物模型中对侵袭性曲霉病、毛霉菌病、侵袭性念珠菌病和隐球菌病有强大的抗真菌活性,且肾毒性低、易吸收。2015 年美国 FDA 批准其用于治疗侵袭性曲霉病和侵袭性毛霉菌病,欧洲医药管理局批准其在两性霉素 B 不适用时用于治疗侵袭性曲霉病和毛霉菌病。
艾莎康唑和伏立康唑相比,两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差异究竟如何?来自比利时 的 Maertens 教授和美国的 Raad 教授等人为此开展了一项比较艾莎康唑和伏立康唑治疗侵袭性霉菌病的随机、双盲、国际多中心、非劣性 3 期临床研究,该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 The Lancet 杂志上。
该研究共纳入 527 名疑似侵袭性霉菌病感染患者,按照地理位置、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情况和恶性肿瘤进行分层,并以 1:1 比例随机分配至艾莎康唑组和伏立康唑组。
艾莎康唑组接受艾莎康唑硫酸酯治疗(相当于 200 mg 艾莎康唑,用药第 1、2 天每天静脉滴注 3 次,第 3 天起每天静脉滴注 1 次或口服 1 次);伏立康唑组在用药第 1 天每天静滴 2 次,6 mg/Kg,第 2 天静滴 2 次,4 mg/Kg,然后第 3 天起每天静滴 2 次,4 mg/Kg,或口服 200 mg,每天 2 次。
主要的疗效终点为至少接受一次药物治疗的患者从用药起至 42 天全因死亡率(非劣性界限值为 10%),从研究药物给药第一天开始评估其安全性。
研究结果
1. 给药后 42 天,艾莎康唑组的全因死亡率为 19%,伏立康唑组的全因死亡率为 20%。
2. 治疗结束时艾莎康唑和伏立康唑的总体应答率相似,分别为 35% 和 36%。艾莎康唑组和伏立康唑组报道的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42% 和 60%。
3. 两组中大部分治疗患者出现突发不良事件(艾莎康唑组为 96%、伏立康唑组为 98%),最常见的是胃肠道功能紊乱、感染和寄生虫感染、全身性症状和给药部位症状以及呼吸道症状等。两组中出现系统器官突发不良事件的比例总体相似。但是,艾莎康唑组患者肝功能障碍、眼睛疾病和皮肤及皮下组织疾病出现频率低于伏立康唑组。
该研究结果认为,对于疑似侵袭性霉菌病患者的治疗,艾莎康唑并不劣于伏立康唑。与伏立康唑相比,艾莎康唑耐受性更好,药物不良事件更少。因此,艾莎康唑可作为疑似侵袭性霉菌病患者的主要治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