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电脑端双击视频可全屏观看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因药物本身或/及其代谢产物所导致的肝脏损伤,多由于个体特殊体质对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免疫反应引起。目前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药物及保健品已超过 30000 种,明确可以引起 DILI 的药物超过 1000 种,因此,DILI 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为提高我国临床医生对 DILI 的认知并开展相关科研工作,避免诊疗实践中的困惑,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总结了国内外研究进展,严格统一指导思想,克服浮燥情绪和功利主义,坚持公正和独立,有充分循证依据和有社会责任感地制定了 2015 年版《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使之具有权威性、科学性、严谨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随着 DILI 研究新证据的确认,指南也将适时更新。
那么在指南制定过程中,专家们是根据什么来对证据的质量和级别进行评估的呢? DILI 的发生机制是什么?DILI 有着什么样的病理特征?
DILI 有哪些临床分类? 指南采用的 DILI 诊断因果关系评估方案的特点是什么?DILI 的鉴别诊断及注意点有哪些?DILI 严重程度的分级标准是什么?DILI 的诊断规范格式和治疗方案如何?DILI 如何预测?
本期丁香公开课,丁香园和上海市感染性疾病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特邀指南总执笔陈成伟教授,为大家解读 2015 年版《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