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更新:抑郁症的发病或与病毒感染有关

2016-08-26 20:10 来源:丁香园 作者:未名
字体大小
- | +

目前,导致抑郁症发病的假说,可以分为四大类,分别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缺乏(最经典)、应激、免疫-炎症和神经方面的改变(神经发生、神经可塑性、神经环路),而近来的一些证据却提示,抑郁症的发生可能也与病毒感染有关。

针对这种情况,曾任职美国 JAMA 杂志的编辑 Hampton,对近来出现的关于病毒感染与抑郁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其结果发表于近期的 JAMA Psychiatry 杂志上。

前段时间,一项发表于 Immunity 杂志上的研究提示,当发生病毒感染之后,会触发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产生细胞因子,而细胞因子会导致海马内神经元放电受损,从而产生抑郁样的行为和认知受损。

来自德国弗莱堡大学的研究也进行了一项研究,当小鼠感染水泡性口炎病毒后,会产生人类流感样的症状,并在强迫游泳实验中评估其行为,结果表明,小鼠感染病毒之后,会增加小鼠在强迫游泳实验中不动的持续时间,也就是说可以预测该类小鼠存在抑郁样的行为。

其他的研究还提示,信号级联放大会导致干扰素产生增加,以抵消应答感染后炎症因子的增加。相反,外周的干扰素β会激活脑内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的干扰素受体链 1,并释放细胞因子 CXCL10 进入脑室,随后,CXCL10 会与神经元 CXCR3 受体相结合,并使海马内神经元活动受损。

当小鼠接受重组干扰素β-1 后,也会激活相同的通路,并产生与病毒感染后相同的行为改变。在人体上。在人体上,I 型干扰素常用于治疗特定的癌症、丙型肝炎病毒和多发性硬化症,这类患者可能会产生于抑郁相关的症状,如疲劳、失眠、易激惹、食欲降低以及认知改变。

大家可能对 I 型干扰素不太了解,就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吧。干扰素目前大概有 13 种,可以分为三大家族,分别为 I 型,II 型,III 型。I 型干扰素以 IFN-α与 IFN-β为主由先天性免疫细胞分泌;II 型干扰素即 IFN-γ,主要由活化后的 T 细胞分泌产生;III 型干扰素为几种 IFN-λ。

这些研究提示,当病毒感染和使用了 I 型干扰素治疗后,患者产生了抑郁相关的症状时,可以针对 CXCL10/CXCR3 通路来进行治疗。同时,这些研究也指出,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中,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在细胞通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李娜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