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抗菌药物增加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皮疹发生率

2016-12-05 14:10 来源:丁香园 作者:邓静雯
字体大小
- | +

19 世纪 40~50 年代,抗菌药物被用于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1960年,大量研究显示 IM 患者行抗菌药物治疗后出现皮疹,患病率高达 80%~100%,首次报道见于氨苄西林。近来,2 项研究发现 IM 患者抗菌药物相关皮肤反应(ASR)患病率较之前研究数据明显降低,仅约 33% 和 15%,引起了医学领域对这一现象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近期,来自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药学院的 Thompson 教授及其团队在杂志 Annals of Pharmacotherapy 上发表了综述,对 IM 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后诱发皮疹的这一现象进行介绍,并对其机制进行了探讨。

1968 年,首次发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 EB 病毒(EBV)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咽痛、肌痛、关节痛、发热、疲劳、白细胞增多、颈部淋巴结和肝脾肿大。增多的白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其中异型淋巴细胞占 10%~20%。血清嗜异性抗体 IgM 检测是 EBV 感染的可靠诊断指标之一。

IM 患者常以咽痛起病,而链球菌咽炎是最常见引起咽痛的感染性疾病。链球菌咽炎需抗菌治疗防止合并风湿热,故咽拭子抗原检测可帮助快速鉴别诊断。

患病情况

20 世纪 60 年代,IM 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出现 ASR 的现象被广泛报道,但少有人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探究。早期研究发现,IM 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和未使用抗菌药物,皮疹发生率有显著差异,主要见于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

近年来,有研究回顾分析了 2002 年至 2009 年以色列医疗中心 238 例确诊的 IM 患儿,若使用抗菌药物 48 小时之内出现皮疹,则为抗菌药物相关皮疹。研究显示使用抗菌药物后33%的患儿出现 ASR,23% 的患儿未使用抗生素即出现皮疹,无显著性差异。另一项法国研究结果与该研究相似。作者推测,较低的 ASR 发生率归因于种族相关的选择偏倚。有研究提出,该患病率差异或与抗菌药物纯度和年龄等因素有关。

发生机制

研究发现,IM 患者发生 ASR 的机制,是 EBV 感染后影响免疫系统,使该类患者易发生抗菌药物过敏反应,该过敏不同于真正药物过敏。具体发病机制见图1。

图片.jpg

图1 IM 患者抗菌药物相关性皮疹皮病机制

但需注意, EBV 引起免疫耐受状态改变是引起 IM 患者出现 ASR 的主要机制,但仍有少部分 IM 患者存在先天性药物过敏,可出现持续迟发性过敏反应,需注意区别。

早期研究数据表明,IM 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有较高 ASR 发生率,但近期的两项研究对该数据提出质疑。IM 患者并发 ASR 的早期研究数据缺乏具体方法论细节,当研究结果与其不一致时,分析误差原因缺乏依据。故未来迫切需要大量前瞻性研究,对 IM 患者合并皮疹等 ASR 发生率进行重新评估,并对其具体机制和发病特点进行深入阐述。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李晴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