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新生儿 B 族链球菌感染

2016-11-25 20:15 来源:丁香园 作者:徐明慧
字体大小
- | +

近期连续遇到了两例新生儿 B 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i,GBS)感染,病情都十分凶险。其实,国际上 GBS 在新生儿的感染率并不低,北京儿童医院也有研究新生儿病房中 GBS 感染率占 25.9%,国内尚未引起广泛重视,今天,我与大家共同学习一下这个疾病。

B 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i,GBS),又称无乳链球菌,是新生儿感染的首位致病菌,造成新生儿较高的感染率和病死率,GBS 系革兰阳性细菌。根据型特异性的荚膜多糖抗原 ( S 物质) 不同,进一步分为 Ia、Ib、II、III、IV、V 等血清型(分为 9 型)。

发病机制

GBS 正常寄居于妇女阴道和人体肠道,30% 健康人粪便及 25% 健康人泌尿生殖系统带有此菌,非妊娠妇女阴道带菌率 10.56%,当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会给无乳链球菌的感染提供机会,在孕期,GBS 可造成产妇的绒毛膜羊膜炎,导致流产、胎膜早破及宫内感染。

早发型感染主要与垂直传播有关,在分娩的过程中,新生儿经过母亲 GBS 污染的产道,可导致生后发生肺炎、脑膜炎、败血症等。母亲孕期泌尿生殖道或胃肠道的 GBS 定植是早发型 GBS 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新生儿免疫机制发育不完全,当母亲有定植时,新生儿的口腔、鼻咽、阴道、黏膜及皮肤也可能定植。早发型感染病死率与胎龄及出生体重也有关。

晚发型 GBS 感染是指生后七天以后发生的感染。晚发型的发病与患儿早期带菌有关,当发生呼吸道感染时,破坏了黏膜屏障,GBS 便乘虚繁殖,产生大量 GBS Ⅲ 型荚膜多糖抗原,或母亲自身抗体减少等原因。

GBS 骨髓炎的发病是由于早发型 GBS 菌血症,虽无症状,但可将细菌接种入受伤的骨骼(肱骨)中而后引起局限性的骨髓炎,患儿可无全身症状。由于患儿已产生少量抗体,血中 Ⅲ 型特异 IgG 抗体升高,可使感染局限于干骺端。

临床分型

1. 早发型 

早发型占新生儿 GBS 疾病的 80%,早发型 GBS 感染主要以发生肺炎、脑膜炎、败血症为主,可导致严重的后果,尤其是脑膜炎,可能致死或导致严重后遗症。主要表现为生后半小时内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如紫绀、呼吸暂停、呼吸窘迫,X 线以炎性浸润性片状阴影及云絮状改变为主。15%~30% 的脑膜炎存活者出现长期神经系统后遗症。GBS 早发型感染具有患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高的特点。

2. 晚发型    

主要表现为脑膜炎、败血症及局部病灶,脑膜炎常为隐匿性发病,最初表现为如发热、昏睡、呕吐、囟门张力大等,其它尚可有脓毒血症性关节炎、蜂窝组织炎、骨髓炎及无症状菌血症等。

诊断

确定诊断需靠细菌培养阳性(血液、脑脊液、尿液、局部病灶);皮肤和黏膜的阳性不能诊断,因为这些部位正常有 GBS 定植。

细菌抗原检测:近年用于 GBS 检测的有乳胶微粒凝集试验(LA)、协同凝集试验(COA)、对流免疫电泳试验(CIE)及酶联免疫试验(ELISA)等。抗原检测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不如细菌培养,但对于应用了抗菌药的儿童仍能检出是其优点,由于抗原检测具有假阳性率,故检测结果还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治疗

GBS 对青霉素敏感,可作为首选药,但需要大剂量使用,尤其脑膜炎患儿。青霉素过敏患儿,三代头孢菌素治疗也有效。

七日以内脑膜炎 25~45 万 U/(kg.d),七日以上脑膜炎 45 万 U/(kg.d),分三次静脉滴注,疗程一般需三周。对菌血症伴软组织或肺炎迁徙病灶者,疗程 10 天以上;关节炎需要 2~3 周;骨髓炎及心内膜炎常需 3~4 周。

支持治疗也很重要,如纠正缺氧,改善通气,抗惊厥,降低颅压,治疗休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等。

预防

产妇分娩时才去药物预防,能防止 60%~90% 新生儿发生早期 GBS 感染,但对晚期感染无效。

美国妇产科协会(ACOG)、美国儿科协会(AAP)建议所有孕妇于孕 35~37 周取阴道下 1/3、肛门直肠分泌物作 GBS 培养,结果阳性及有感染高危因素者给以青霉素 G 治疗,但对于阴性或结果未报,只要母亲产褥期体温大于 38℃ 或羊膜早破大于 18 h,也应进行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的方法是对上述产妇分娩期开始时,或羊膜早破预期会超过 18 h,即静脉滴注青霉素 G,首剂 500 万 U,以后每 4 小时 250 万 U 直到分娩。

本文作者: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 徐明慧

延伸阅读

手把手教你轻松应对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

一文掌握 | 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判断技巧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儿科时间(微信号 dxypediatrtoday)

参考文献:

[1] 杨静. 通过 PCR 列阵技术检测新生儿 B 族链球菌感染 [D]. 兰州大学,2013.

[2] 安晓霞. 新生儿无乳链球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20:1670-1671+1673.

[3] 仝净净, 姚开虎, 杨永弘. 新生儿 B 族链球菌感染预防策略的研究进展 [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4,10:1075-1080.

[4] 戴怡蘅, 曾立军, 高平明. 新生儿 B 族链球菌败血症 16 例临床分析 [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2,01:44-46.

[5] 王萍, 马建荣, 王莹, 温春玲, 李慧玲, 庄太凤, 贺继雯, 焦颖, 张巍. 早发型新生儿 B 族链球菌败血症的围生期临床特征 [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0,04:219-222.

[6] 罗俊, 马丽亚, 徐芬, 卢光进, 封志纯. 新生儿晚发型 B 族链球菌败血症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J]. 临床儿科杂志,2013,09:805-808.

[7]Verani JR, McGee L, Schrag SJ, et al. Prevention of perinatal group B streptococcal disease revised guidelines from CDC, 2010[J]. MMWR Recomm Rep, 2010,59( RR-10) :1-36.

编辑: 刘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