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病在中国这 60 年:发病情况及诊断特点

2017-01-20 17:24 来源:丁香园 作者:步步非烟
字体大小
- | +

炭疽是一种由炭疽芽孢杆菌所致、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人因接触病畜及其产品、食用病畜肉类、吸毒注射等发生感染,表现为皮肤溃疡、焦痂、高热、腹泻等症状,可引起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脑膜型炭疽及败血型炭疽等。病例散布于世界各地,尤以中东、非洲、中亚、南美洲和海地较多见,呈地方性流行,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

据古代医书记载,我国炭疽病流行亦有超过 5000 年历史,但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尚无可靠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既往 60 年时间内,我国炭疽病防控工作取得一定进展,这种急性传染病在我国的流行病学分布也随之有所变化。为此,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Hongjie Yu 等回顾总结了炭疽病在我国近 60 年内的流行病学特点,旨在为临床防控该传染病提供参考依据。该文章于 2017 年 1 月发表在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杂志上。

20 世纪 50 年代至 2003 年期间,各省市开始逐步将相关疾病数据通过邮件报告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 2004 年起,开始使用全国实时报告系统收集有关数据。自此,所有人感染炭疽病例必须即刻在线上报,吸入感染病例在 2 小时内报告、皮肤感染和胃肠道感染须在 24 小时内报告。

研究者收集了 1955~2014 年期间在我国所有人感染炭疽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发病时间特点

1955~2014 年期间,全国共有 120111 例人感染炭疽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报告,其中 4341 例死亡,病死率 3.6%。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炭疽病例呈现每 8~10 年周期性增减波动变化,其中有三次主要发病高峰分别发生在 1957 年(0.54 例/10万人)、1963 年(0.65 例/10万 人)和 1977~1978 年(0.54 例/10万 人)。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病死率呈现总体下降趋势,而在 1989 年增至 13.0%,随后呈波动性下降趋势,2014 年报告仅 3 例发生死亡。人感染炭疽病全年均可见,尤其在 5 月份发病增多、于 8 月份达到发病高峰(56% 病例发生在 7 月~9 月),11 月份以后发病减少。60 年来一直持续这种发病模式。

发病地域特点

有 31 个省市至少发生过 1 例疑似或确诊炭疽病例,病例分布自西向东总体减少。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部分大城市如上海(1979 年)、北京(1984 年)、天津(1985 年)、福建(1981 年)、浙江(1990 年)、江西(1996 年)、广东(1998 年)逐步开始没有炭疽病例报告。受累县区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和东北部。

发病人群特点

2005~2014 年期间,共计 86.7% 病例发生于农民和牧民,农村病例占所有病例的 92.4%,病例男女比例为 2.8:1。城市病例比例波动于 7% 左右,除了 2011 年为 15% 以外。在农村地区,34 岁以下年轻男性为主要受累人群;在城市地区,40 岁及以上人群发病更多见。对于年龄<1~14 岁及 ≥ 65 岁者,女性发病对于男性。

诊断特点

2005~2014 年期间,共有 3379 例炭疽病例报告,其中 257 例(7.6%)为确诊病例。确诊病例数在 4.8%~11.7% 之间波动,山西(36.4%)和内蒙古(29.5%)发病率最高,江苏、山东、湖南发病率最低(0%)。同期 97.7% 为皮肤炭疽病例。

共有 41 例患者因炭疽发生死亡,确诊病例病死率为 1.9%、疑似病例病死率为 1.2%。从发病至确诊的中位时间为 4.0 天,从确诊到死亡为 0 天,从发病至死亡为 5 天。

该项研究对我国从 1955~2014 年人感染炭疽发病情况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研究表明,自 1990 年以来,我国炭疽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持续下降;既往 10 年内仅报告有百余例炭疽病例。多数病例为皮肤炭疽,且重要集中在农民和牧民人群,可能与农牧业牛羊养殖量增加、接触到病原体几率增多有关。

炭疽病防控工作初见成效,与近年来疫苗接种、加强传染病全国监控有关。但应注意部分省市地区仍持续见到炭疽病例发生,防控炭疽流行的工作不可懈怠。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李晴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