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退热用糖皮质激素?你是否还在这么用

2017-05-01 19:05 来源:丁香园 作者:李达仕
字体大小
- | +

糖皮质激素有很好的退热作用,可使发热患者体温迅速下降,中毒症状得以改善,因此,部分医生把激素当成常规退热药,在一些感染性疾病,甚至不明病因所致的发热中使用,特别在基层医院中这种现象常见。

某研究曾对当地 560 份乡镇卫生院与 1088 份村级卫生所「小儿发热」的门诊处方进行调查,结果极为惊人,乡镇卫生院含激素处方率为 91.96%、村级卫生所含激素处方率 94.76% [1]。也许是因缺乏对激素药理作用的认识,误将其看作是退热的良药,甚至当作抗菌药物使用,才会如此滥用。

为什么激素可以退热

糖皮质激素包括强的松、甲基强的松龙、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广泛应用于临床,具有良好的抗炎、抗过敏等作用,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处于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如器官移植术后、严重创伤、过敏性休克、免疫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对各种原因(物理、化学、生物、免疫等)引起的炎症都具有较强抗炎作用。

在药理剂量时能抑制感染性及非感染性炎症,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水肿,并能够稳定溶酶体膜,抑制溶酶体水解酶的释放,提高细胞对毒素、缺氧的耐受力,能显著减轻急性期的炎性反应,因而能迅速缓解感染症状,同时糖皮质激素能抑制致热源的释放,降低体温中枢的敏感性,从而起到比一般退热药效果更好的暂时的降温退热作用 [2]

为什么不可以随意使用激素退热

发热的病因诊断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但我们需要认识的是发热并非全是坏事, 其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机体通过血液中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组织中的巨噬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来抵御入侵的病毒或细菌,发热时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活性均得到增强,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也同时增强,并可产生一系列抗菌物质;发热亦可使 T 细胞增殖旺盛,以达到清除或杀灭病毒或细菌的作用 [3],因此发热实为人体的防御机制之一,不必过于恐慌。动物实验也发现感染后能引起发热的动物要比不能引起发热的动物病死率低 [4]

糖皮质激素可影响免疫反应的多个环节,包括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降低网状内皮系统清除颗粒及细胞的作用,使淋巴细胞溶解,以致于脾、淋巴结以及胸腺中淋巴细胞消耗殆尽,此作用对 T 细胞尤为明显,其中使辅助性 T 细胞减少最为显著,同时还可减少自身免疫性抗体的水平 [5],因此使得体内自身免疫系统功能受到抑制,而与此同时激素对感染病原体却无抑制或治疗的作用,因此会导致病原体感染的扩散,病程延长 [6]

有研究把 96 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46 例、对照组 50 例。两组病例均予以适当休息、多饮水、抗感染及对症治疗。观察组退热用地塞米松 0. 3 mg/(kg·次),总量<10 mg/次,24 h 内肌肉注射 1 次。而对照组退热则用布洛芬 10 mg/kg,体温 ≥ 38. 5℃ 时予以口服,24 h ≤ 4 次。

结果观察组出现并发症 7 例 ( 15. 2% ) 、平均退热时间 1. 68±0. 73、平均住院日 10. 85 ± 4. 21;对照组并发症发生 2 例(4. 0%)、平均退热时间 0. 85±0. 65、平均住院日 7. 53±3. 3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平均退热时间及平均住院日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 01)[8]

在另外一项研究中 [9],将 52 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使用激素组与同期 50 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未使用激素组的病情进行比较,分析退热时间,平均病程及并发症。结果显示激素组表面上体温有所下降(激素组平均退热时间 1.50±0.29d,对照组 2. 11±0.56d),但实际上造成了病程迁延(激素组 9.30±0.12d;对照组 5. 80±0.23d),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激素组 33%;对照组 10%)。

因此,临床上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感染性疾病退热的治疗方案其实是弊大于利。

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激素退热

激素并非不可以用于感染性疾病的退热处理,而是需要严格掌握其应用激素的原则:

(1)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且剂量宜小,疗程宜短;仅危重细菌感染出现严重毒血症(如高热、中毒性休克)时,可选用短效类激素(短疗程、冲击量);对结核性脑膜炎或浆膜炎(如胸膜炎)者,可用短、中程疗法,剂量中量。长效类激素可持久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 故应避免应用。

(2)必须同时应用足量有效的抗感染药物。

(3)病原不明的细菌感染、耐药性细菌及真菌感染均忌用,麻疹、水痘等病毒性感染也禁用 [10]

综上所述,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等药理作用, 但它不具有抗菌作用,更不是常规退热药,而是一种非特异性抗炎药物,在应用糖皮质激素进行退热处理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滥用激素退热将存在巨大得医疗隐患,甚至可导致比原发性疾病更加严重的情况出现,作为青年医生的我们应当深思与警惕,切记激素不是退热的「灵丹妙药」,因为并不是热退了就好,而是用对了才好。

参考文献

1. 崔明辰, 王建国, 康红钰. 基层医生在小儿发热治疗中滥用激素现象透析 [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7,(01):54-55.

2. 程淑一. 糖皮质激素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影响 [J]. 临床医学,2011,(08):81-82

3. 王宏.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应用皮质激素疗效分析 [J]. 中国药师,2008,(02):212-213。

4. 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1。

5. 陈新谦, 金有豫, 等. 新编药物学 [M].16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622-623。

6. 甘双桃, 李扬威, 余欢.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应用皮质激素疗效分析 [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19):4591-4592。

7. 王岩, 侯振宇, 杨学峰. 不明原因发热及传染病应慎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J]. 新疆医学,2006,(03):100-102。

8. 孙茜. 激素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利弊分析 [J]. 中国实用医药,2010,(17):132-133。

9. 王宏.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应用皮质激素疗效分析 [J]. 中国药师,2008,(02):212-213。

10. 杨素荣. 基层医院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现状及思考 [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09):1063。

编辑: 王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