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取无菌生理盐水冲封管?你是否还在这么做

2017-10-21 10:20 来源:丁香园 作者:吴川杰
字体大小
- | +

随着留置针在我国的普及和应用,如何正确合理的给留置针冲管和封管已成为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

关于留置针冲、封管:你是如何做的?

1111.png

是像上图所示,拿一个无菌注射器,从大瓶盐水中抽出一部分,然后给患者的留置针冲管和封管。

222.png

还是像上图所示,用一次性预冲式导管冲洗器,给患者的留置针冲管和封管。

以上两种留置针导管冲洗的方法,您用的是哪一种?哪一种是正确的?还是两种都可以?

我相信,以上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很多医院一直在这么做着,并且以后还会这么一直做着。也许有人会说我不觉得这两种方法有太多的区别啊?只不过好像第二种更为方便一些而已。

针对问题,看看询证证据怎么说

事实上是什么样呢?真理存在的地方就是批判论证的地方,在探讨医学真理的过程中,我避免谈论个例和经验。事实上,临床中也不可能依据个例和经验来做出统一的决策,下面来看一看针对这个问题,循证证据是怎么说的。

333.png

该研究共纳入了 718 例静脉留置针的患者,其中 269 例用的是上述第一种方法冲管,449 例用的是上述第二种方法冲管(预冲式导管冲洗器)。结果发现,使用第一种方法冲管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为 6.3%,而采用第二种方法冲管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 2.7%(P = 0.016)。

第一种冲管方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是第二种方法的二倍多。也许一个患者住院期间莫名的就发烧了,感染了,用了抗生素然后就好了。也许该患者的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师都不会想到这次的感染可能是不正确的冲管导致的。

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我相信您一定会认为第一种冲管方法我们一直这么做啊,真的没有发现什么事情啊。其实可能并不是真的没有什么事情,只是有了事情您并不知道而已。

444.png

在这篇发表在静脉治疗权威杂志《Journal of Infusion Nursing》的研究直接表明,使用上述第二种方法冲管(预冲式导管冲洗器)比第一种冲管方法,显著的节省了护理人员的时间。该研究直接以准确的数字显示,第一种冲管方法平均耗时是 169 秒,第二种冲管方法平均耗时 120 秒。

这短短的 49 秒可不是没有什么意义,要知道目前美国每年留置针使用量是 3.3 亿个(Journal of infusion nursing. 2012;35:230-240),我国虽没有准确的数字,但是估计不会比这个少。考虑到这么多的留置针使用数量,这个时间就很有意义了,具体多有意义,有兴趣可以算一算。

555.png

我们再来看一看这篇文章,2011~2012 年美国西佛吉尼亚州一个肿瘤诊所出现了一种叫做冢村氏菌的血流感染暴发。该研究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发现这次感染暴发的唯一原因是这些患者使用了从普通输液袋中抽出的液体作为导管冲洗液(也就是第一种冲管方法)。

当然这并非偶然,下面这篇文章也有着同样的观点,都说明第一种导管冲洗方法的隐患太多,有兴趣可以仔细研究一下。

666.png

文献如此,再看看最权威的 INS 指南怎么说

我也绝不是拿这些数字来忽悠,下面这个权威的指南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吧。

777.png

来自国际权威组织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2016 年发布的《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依据目前的确凿研究证据,在该指南的第 40 条标准中说的十分清楚和详细:

1. 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可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风险,并节省配制冲洗器的时间。

2. 不能使用静脉溶液容器(如袋或瓶)作为获得冲洗溶液的来源。

说到这里,一开始问题的答案估计很清楚了吧,究竟如一开始图片所示的哪一种导管冲洗方法是对的已经很明白了吧?

但是,我也做好了被反驳的准备,我相信一定有人会不同意我的观点和上述循证医学的观点,也许有人会说,都用一次性的,那多么的贵啊,我们一瓶盐水可以用上半天,给病人节省了费用……

如果单纯以节省费用为理由,来认为自己应该用第一种方法给患者冲管,我相信您静下心想一想,也许连自己都不会认可。我们会为了给患者省钱,而让患者暴露在更高并发症风险的条件下吗?况且已有确凿的证据证实这么做确实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呢。

类比一下,假如一个阑尾炎患者需要手术切除了,我们会因为考虑手术费用高而给患者继续保守药物治疗吗?

OK,今天就聊到这里,其实我也知道,临床中一种做法不是某个人或某几个人能够简单的决定的,比方说这个预冲式导管冲洗器,比如医院可能就没有这样的东西,或者是还有其他的客观原因。

但是,这个问题我还是要说一说,也许您没有条件按照正确的方法来做,但是不能不知道正确的方法应该怎么做。

声明:以上为个人文献学习的结果,仅代表个人言论,不代表任何集体和官方的言论,也不可作为任何证据使用!

本文作者:吴川杰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编辑: 王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