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红教授:肝纤维化逆转评价指标的制定及研究展望

2018-12-26 16:38 来源:丁香园 作者:尤红
字体大小
- | +

10.jpg
图 尤红教授在大会上作报告

传统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肝纤维化逆转评价需要至少两次肝穿刺操作,同时难以跟疾病的转归、并发症等建立直接关系,存在一定的缺陷。为了弥补这些缺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肝病中心尝试建立一个新的肝纤维化逆转评价标准,即「北京标准」。「北京标准」的研究结果已于去年发表,收获诸多好评。在 2018 年肝病学分会学术年会上,尤红教授讲述了肝纤维化逆转评价的「北京标准」以及今后对于肝纤维化逆转评价的工作展望。

肝纤维化逆转评价「北京标准」的具体内容

该研究中对 300 余例慢乙肝后肝纤维化的病人进行了治疗前、治疗后 1 年半两个时间点的肝穿刺,分别对穿刺结果进行镜下观察,总结出了肝纤维化逆转发展中的特点,提出了 P-I-R 分类。

其中,P 指代的是肝纤维化在未得到良好控制前的进展型(progressive),纤维间隔存在「宽、松、炎、浅」的特点。具体来说就是纤维间隔多呈现为大宽间隔,胶原等结构松弛,存在明显炎症,染色时颜色较浅。

R 是指逆转/消退型(regressive),纤维间隔多纤维、薄,组织结构相对致密,无显著炎症存在。

而 I 即为中间型(indeterminate),纤维间隔的特点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北京标准」制定后对于肝纤维化逆转评价的工作计划

1. 在「北京标准」基础上建立定量评价标准

目前研究团队使用了双光子二次谐波技术,具体分析肝纤维化逆转过程中组织切片的间隔特点,包括间隔的位置、长度、宽度、连接情况等一系列指标,试图将这些指标与纤维化逆转进行统计学关联。现在已经发现纤维间隔的平均宽度与肝纤维化逆转进程有明显的关系,其他指标仍在摸索中。我们期待能够具体的量化各项指标与纤维化逆转的关系,使「北京标准」更加具有客观性。

2. 进一步探寻肝纤维化逆转过程的病理生理机制

肝纤维化逆转中除了胶原、血管、肝细胞再生等发生变化外,是否有其他重要机制参与呢?近期胆管反应——ductile reaction 被认为在肝纤维化逆转中同样起到重要作用。北京友谊医院肝病团队发现进展期的病人往往胆管反应分布广泛、相对活跃,而逆转期病人的胆管反应则明显减少。而其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3. 尝试推广「北京标准」至非慢乙肝导致的肝纤维化疾病

除了慢乙肝外,丙肝、非酒精性脂肪肝(NALFD)等诸多疾病也可以出现肝纤维化,那么是否可以把「北京标准」应用到其他种类的疾病当中呢?尤教授所在研究团队已经对约 400 例的 NALFD 病人进行了肝穿刺,并尝试分析其纤维间隔特点是否与慢乙肝纤维化逆转的「北京标准」相符。

4. 构建临床指标与「北京标准」的关系

临床医生最关注的必然是肝纤维化病人的死亡率、并发症等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而目前肝纤维化的评价则难以与这些事件直接联系。目前北京友谊医院的肝病研究团队已经同全国 50 多家中心达成合作,希望能够获得更大规模的肝穿刺结果及随访数据,将肝纤维化的评价与临床终点事件直接关联。同时也在考虑借鉴类似于英国胃肠病学会/英国原发胆汁性胆管炎协作组(UK-PBC)进行更长时间的随访,并建立类似 PBC-Globe 的详细数据模型。希望此模型能够帮助预测患者的 5 年、10 年、15 年的生存率,乃至于根据治疗的情况预测胆红素、凝血酶等生化指标。这些都需要更长时间、更大规模、更多指标的大队列随访来完成。

总结

慢乙肝的肝纤维化逆转评价之「北京标准」提出了 P-I-R 的分类方式,对纤维间隔的特点进行了定性归类,取得了良好评价。目前研究团队在尝试进行标准的指标量化,进一步探寻肝纤维化逆转的病理生理机制,试图将标准推广到更多的肝纤维化相关疾病当中,并希望通过长期随访构建临床终点事件与评价标准之间的关系。期待进一步的结果出炉为肝纤维化患者带来更多帮助。

(图片来源现场拍摄)

编辑: 韩帅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