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C治疗诱导HbsAg的清除效果令人满意

2013-12-27 10:16 来源:丁香园 作者:Ice_Libre
字体大小
- | +

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人携带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很难清除。临床上常用干扰素诱导清除。然而,人们对核苷类似物(NUC)治疗诱导HBsAg清除的长期临床效果和持久性却了解很少。 针对这个问题,来自韩国首尔蔚山大学医学系消化内科的Young-Suk Lim教授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2013年10月25日的《Gut》杂志上。作者发现运用核苷类似物治疗CHB病人后,HbsAg的清除具有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并具有持久性。

在该项研究中,研究者随访5409例最初用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治疗的CHB病人和110例HBsAg已清除的病人,平均随访时间为6年。这些病人每3-6就进行常规的临床检查肝功能实验和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分析。此外,在治疗和随访期间,每6-12个月进行血清HBsAg、抗HBs分析和超声波检查。研究运用酶免疫分析法确定抗HBs,HBeAg和抗Hbe,应用超声波检查和/或CT扫描等影像学研究方法诊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最后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各自分析基线特征,用Cox模型分析HBsAg清除预测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均6年的随访期间,5409例病人中总共有110例病人的HBsAg达到清除,即0.33%的每年血清清除率。在HBsAg清除的110例病人中只有两例患基线肝硬化的病人死亡或发展成HCC。HBsAg清除和治疗终止后,3年内有8位病人出现了HBsAg,但经定量或半定量测定HBsAg水平是极低的(0.05–1.0 IU/mL)。其中7例病人在进一步的随访中没有经过治疗而HBsAg再清除。通过Kaplan–Meier分析方法获得在12个月和36个月时的HBsAg回复累积比例分别为7.6%和11.7%,之后没有进一步升高(见图A),第1,2,3,和4年的抗HBs血清转化累积比例见图B。

图A HBsAg清除后逆转的累积比例情况     图B 抗HBs血清转化的Kaplan–Meier曲线

研究结果证实,通过NUC治疗,已清除HBsAg的CHB病人与肝移植或HCC的发生相关,某些基线肝硬化的病人仍然可能患肝衰竭或HCC。 在长期随访过程中,HBsAg的清除在大多数病人中是持久的,很少病人有血清学和(或)病毒学的逆转。所以运用NUC治疗CHB病人,HbsAg的清除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liliub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