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的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2014-03-06 11:58 来源:丁香园 作者:步步非烟
字体大小
- | +

接种疫苗进行免疫预防是过去100年内最伟大的公共卫生成就之一。疫苗的发展成功消灭了天花,并使全球脊髓灰质炎发病率减少了99%,全球麻疹死亡人数也自2000年以来下降了74%。

随着疫苗可预防性疾病发病率的降低,以及许多新疫苗的发展,过去在发达国家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颇高的传染性疾病已不再是公共卫生的主要问题,而人们更多的开始关注于疫苗接种所带来的不良反应。

近年来,组合活病毒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MMR])或疫苗防腐添加剂(硫柳汞,又名乙汞硫水杨酸钠)引发自闭症的话题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但经过仔细的科学论证,这两种疫苗相关不良反应的理论均无确凿证据。实际上,有报道称接种疫苗还有意想不到的好处,比如接种麻疹疫苗和卡介苗除了可以预防麻疹或结核病,还可明显降低其它类型感染的死亡率。

英国伦敦大学儿童健康学院暨大奥蒙德街儿童医院免疫科Goldblatt博士等对疫苗的这种非特异性免疫作用进行了述评,强调该作用仍存争议,需进一步科学论证加以证实。该述评发表于2014年2月26日的JAMA杂志上。

目前,关于疫苗接种产生非特异性免疫保护作用的证据多来自发展中国家,而近期丹麦的一项感染住院观察性研究则为发达国家人群是否产生同样作用进行了验证。(详见感染频道文章:http://infect.dxy.cn/article/69028

按照丹麦国家免疫计划,应在婴儿3、5和12个月大时分别接种一剂DTaP-IPV-Hib(即含白喉、破伤风、百日咳、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随后在15个月大时再接种MMR活疫苗。

该研究中的大多数儿童(456043名)按时按顺序接种了这些疫苗,另有大约4%(19219名)儿童未接种、延迟接种或不按顺序接种(在DTaP -IPV- Hib疫苗第二剂、第三剂之间接种MMR疫苗,或先接种MMR疫苗后接种DTaP -IPV- Hib疫苗)。

研究发现,近期接种MMR疫苗的幼儿,比近期接种DTaP-IPV-Hib五联灭活疫苗的幼儿,第二年因感染而住院的比例低(8.9/100人年次 VS 12.4/100人年次),因而验证了MMR疫苗可产生非特异性免疫作用的结论。

这样的观察性研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偏倚或混杂因素的影响,既往经验也显示,解读疫苗的非特异性保护作用时要谨慎求证。有研究表明,调整了社会经济地位、种族和日托的出勤情况等协变量后,MMR疫苗和DTP三联疫苗(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都与侵入性细菌感染风险降低有关。

另有研究使用与上述丹麦研究相同的数据,进行了相似的协变量调整后发现,儿童疫苗免疫和各种病毒、细菌感染风险减低存在显著相关性。然而与丹麦这个研究不同的是,上述两个研究结果显示MMR疫苗和DTP三联疫苗都与非特异性免疫作用有关。

虽然不可能完全去除观察性研究中潜在的混杂因素,但有些研究通过自身对照法自动校正个体混杂因素后,也同样发现了MMR疫苗与病毒、细菌感染住院风险降低之间存在相关性。这些研究起初是基于“免疫超负荷”假说试图证明MMR或其它联合疫苗可能会增加感染风险的,因而其中所发现的疫苗非特异性保护作用并没有得到关注。

丹麦的这项新发现特别关注了疫苗接种顺序对非特异性免疫保护作用的影响,并评估了在发展中国家发现的灭活疫苗非特异性保护作用是否同样适用于发达国家人群。为避免偏倚,作者特别强调了除丹麦这项研究外,还需要对其他研究结果(不论阳性发现还是阴性发现)进行综合考量,进一步分析疫苗与其非特异性保护作用在发达国家人群中的相关性。

目前还没有针对疫苗显著减少感染综合征发生的免疫学机制的前瞻性研究,理论上推测该作用机制可能与抗体、T细胞或固有免疫调节有关。一般而言,接种疫苗后的抗体反应对相关抗原具有高度特异性,而从该角度来看,多克隆刺激维持了血清的“免疫记忆”。理论上非特异性抗体可以发挥非特异性保护作用,但却少有研究可验证这一理论。

从细胞免疫角度来看,异源T细胞免疫或可解释这种疫苗的非靶向感染保护作用。人类中天然存在可识别两种相异HLA-A2提呈抗原(即甲型流感抗原和EB病毒来源抗原)的CD8 + T细胞的交叉免疫反应,从理论上阐述了这种非靶向免疫的一种机制。

另外,虽然固有免疫不是抗原特异性免疫的关键因素,同时也缺乏免疫记忆的能力,但最近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固有免疫系统能通过早期感染或疫苗接种而获得免疫记忆能力。这种现象可能通过IL-17等细胞因子、自然杀伤细胞或两者兼而有之介导发挥作用。

尽管如此,疫苗非特异性保护作用对婴幼儿免疫计划可能产生的影响仍不明确。若可得到强有力的证据支持这一作用,婴幼儿常规免疫计划就可能需要进行调整,从而使感染引起的儿童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目前仍需要时间来验证免疫计划的安全性、疫苗直接保护作用及计划中其它疫苗间的相容性。若要对现有免疫计划进行改动,需要通过良好的实验设计进行缜密的评估分析,对高发病率和低发病率疾病都进行论证,并且注意混杂因素的影响。

为此,WHO战略咨询专家组最近决定,需重新审视疫苗的非特异性免疫作用,并将该议题作为全球免疫策略重要议题的一部分加以关注。对于目前所有疫苗接种产生的非特异性作用影响儿童死亡率的流行病学和免疫学证据,专家们将进行系统化分析,并谨慎决定全球免疫计划是否需要进行调整或进一步的科学调查。

丹麦的这项研究为该议题的论证做出了进贡献,但对现有证据进行再分析也非常重要,鉴于合理控制观察性研究偏倚和混杂因素的能力有限,在没有专门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该议题之前,疫苗非特异性效应仍将继续存在争议。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王辰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