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药耐药慢乙肝肾炎患者换用 TAF 能很好地降低 HBVDNA, 改善肾功能

2020-04-21 11:54 来源:丁香园 作者:周彬
字体大小
- | +

一、   病例介绍:

李某某,男,52 岁,门诊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2005 年查体发现肝功异常,病毒升高,给予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后效果不佳,改为联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病毒低于检测下限(<500IU/ML)

2012 年查 HBV-DNA 定量 2.56×10^3copy/ml,遂改为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期间查 HBV-DNA 定量<500IU/ML。

2017 年查尿肾功尿β2 微球蛋白>6.95nmg/l,尿白蛋白 77.8 mg/L,考虑存在肾损伤,故停用阿德福韦酯,改为恩替卡韦联合干扰素抗病毒。停用阿德福韦酯后,肾功渐好转,HBV-DNA 定量升高,(HBV-DNA 定量 1.9×10^2IU/ml)。

2018 年 11 月份查尿肾功完全正常,尿素氮、肌酐均正常。但 HBV-DNA 定量 4.35×10^4IU/ml,测耐药,204 位点存在突变,对拉米夫定、替比夫定耐药,对恩替卡韦敏感性下降。对阿德福韦酯、替诺福韦敏感. 由于阿德福韦酯之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肾损伤。此时最佳方案是选用 TAF,基于 TAF 未上市,考虑到病毒敏感性,退而求其次选择替诺福韦酯治疗。

应用替诺福韦酯 4 月余后于 2019 年 4 月份患者再次出现β2 微球蛋白>6.95nmg/l,尿白蛋白 40 mg/L,HBV-DNA 定量 TND,考虑再次出现肾损伤,故给予调整抗病毒药物为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

2019 年 7 月份查肝功正常,肾功、尿肾功、均正常,高精测 HBV-DNA<20IU/ML。目前一直规律服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抗病毒。

1.jpg

二、临床诊治思维过程:

患者病史复杂,起始应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效果不佳,故给予当时唯一可行的治疗方案双贺联合(贺普丁+贺维力),后病毒出现反复。

因为当时尚无替诺福韦酯,故只能选择阿德福韦酯与恩替卡韦的联合。期间出现了尿肾功的异常,停用阿德福韦酯后改为恩替卡韦联合干扰素抗病毒,尿肾功逐渐恢复正常。间接证明了阿德福韦酯的肾损伤。

但是应用恩替卡韦联合干扰素效果不佳,病毒量逐渐上升,通过耐药检测位点验证了恩替卡韦敏感性下降,还会增加耐药风险。当时病人最佳选择是 TAF。基于 TAF 未上市。考虑 HBVDNA 控制是首要目标,故再次给予替诺福韦酯单药抗病毒。用药过程中 HBVDNA<500IU/ML,但再次出现肾损伤,故跟患者进行沟通,调整最佳抗病毒治疗方案为 TAF,使用 TAF3 个月随访后 HBVDNA<20IU/ML,肾功恢复正常,患者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三、治疗体会:

对于慢乙肝经治患者尤其存在 LAM/ADV 耐药,ETV 敏感性降低的患者,更为强效的 0 耐药药物是首选。TAF 被国内外指南推荐为一线首选。主要基于 TAF 强效和安全性。从 TAF 作用机制上来看,TAF 靶向肝脏,强效直达,预磷酸化和磷酰氨酯前药结构大幅提升了 TAF 主动转运和被动扩散而靶向进入肝细胞的能力。预磷酸化,使得 TAF 进入细胞后,快速活化成有效成份 TFV-DP,TAF25 mg 能快速强效抑制病毒复制,优于 ETV。

从安全性来看:TAF 由于前提药物的修饰结构与 TDF 不同,在血液中的半衰期更长,更好的血浆稳定性,不在血液循环中水解,进入肾小管的 TFV 较少,从而对肾小管的损伤更小。肾脏安全性更高。从患者随访肾小管指标变化也证实了这一点。

从这个病例可以看到 TAF 无论在疗效还是安全性上是慢乙肝患者的优选治疗方案。   

2.png

编辑: 郑恺迪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