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ASL2014开幕当天,来自德国亚琛大学医院的Tacke教授就“巨噬细胞是否为一把双刃剑”的话题发表了专题演讲,指出巨噬细胞在肝损伤中确实有利有弊,发挥着双重作用。现将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1、巨噬细胞堪称肝损伤的传感器,既能促进炎症又可抑制炎症
巨噬细胞在肝脏内环境稳定以及与肝脏疾病相关的许多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通过如降解细胞外基质等作用机制,既可促进炎症,又可缓解炎症。
巨噬细胞群实际上是肝脏内的一个异质性群体,这也就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它们可以在肝脏疾病进展中发挥着利弊双重作用。巨噬细胞可以释放炎性细胞因子(如趋化因子),招募更多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到达肝脏,从而加重病情。而单核细胞本身又能释放肿瘤坏死因子,促进肝细胞的凋亡。
以上因素可有助于清除侵犯肝脏的病毒,但同时又可以损伤肝脏本身的组织细胞,促进纤维化的发生,因此是把双刃剑。而在某些情况下,巨噬细胞可释放金属蛋白酶,降解细胞外基质,而该过程可分解纤维化结构,同时释放下调免疫应答、促进组织修复的细胞因子。
2、巨噬细胞分化受多种因素影响
巨噬细胞的分化受多个基本因素影响。第一个因素就是细胞来源,这些异质性的巨噬细胞既可通过Kupffer细胞增殖转化成为局部巨噬细胞,又可由招募的单核细胞转化而来。其中单核细胞是存在于循环系统中的巨噬细胞前体,受趋化因子依赖性的调控机制招募到肝脏。
第二个因素是组织内信号,可以主导巨噬细胞发生极化,继而达到功能分化。损伤的部位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巨噬细胞的分化方向。肝脏中的Kupffer细胞是肝脏固有细胞,是肝脏应对刺激或组织损伤的先锋,对于肝脏内环境的稳定很重要。
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还包括招募了哪些类型的细胞。局部因素和细胞招募的类型将决定分化方向。事实上,肝脏发生严重损伤的情况下,会从肝外大规模招募单核细胞,这些单核细胞有助于肝内Kupffer细胞的汇集,以致最后区分不出巨噬细胞的起源。
3、研究中的巨噬细胞靶向治疗
巨噬细胞治疗靶向的研究包括针对炎症单核细胞大量内流、直接攻击细胞因子以及其他一些旨在利用纳米粒子靶向定位巨噬细胞并载入一些关掉炎症通路、打开抗炎通路的药物研究等。对于巨噬细胞靶向治疗的研发,总体而言有三个潜在目标,即阻断细胞招募、影响分化过程、调控巨噬细胞分泌的因子。
4、巨噬细胞的平衡至关重要
没必要对所有的巨噬细胞都进行极化以达到同一个表型,这样会削弱机体应对感染的免疫应答能力,只要阻断多余发生的纤维化反应即可。任何一种抗纤维化治疗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肿瘤坏死因子的阻断,对于实现长期不受感染威胁、又可减轻组织损伤反应的目标而言可行性不大。只有使巨噬细胞达到平衡,以使炎症程度减轻,才是最有前途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