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是一种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其抗菌谱较广泛,包括萄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病奈瑟菌等革兰阴性球菌,以及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革兰阳性杆菌和螺旋体等。它本身毒性很小,而较常见的却是药物过敏引起的不良反应。
美国加州大学Macy博士等于2014年3月在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上发表文章指出,患者自诉青霉素过敏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住院时间要远超其他患者,这部分人群由于更多的使用了其他抗生素而出现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艰难梭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的高感染率,同时也出现了对其他类型抗生素“过敏”的情况。
针对该研究结果,Medscape邀请了Macy博士和美国科瓦利斯诊所过敏疾病专家Solensky博士就青霉素过敏问题进行专题采访。专家建议,无论输液还是口服抗生素,最好都先做皮试并观察,医生给病人使用抗生素时,也应重视皮试。现将专访内容编译如下。
自诉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常常更多地接受了其他广谱抗生素治疗,如氟喹诺酮类、克林霉素、万古霉素和第三代头孢菌素等。但这部分人群住院期间更有可能出现其他抗生素过敏,又有研究指出,青霉素过敏反应本身并不是典型的IgE介导速发型超敏反应,那么如何解释该人群对其他抗生素的高过敏率?
Macy认为,一般情况下所有抗生素使用过程中都会出现特定的不良反应比例,而抗生素使用量的增加无疑与多种抗生素高过敏率的出现息息相关,同时也应注意,这些过敏反应中大多数并非IgE介导的超敏反应。
Solensky补充认为,即使这些过敏反应并不是IgE介导的,有对某种抗生素过敏史的患者则更有可能出现对另一种抗生素过敏的情况,其中发生机理尚不完全清楚。有假说推测,人体对抗生素可能具有一个“混杂”的免疫系统,偏向于对此类药物发生过敏反应;还可能存在遗传倾向,但目前相关证据还不足。
另外,对不同药物发生过敏也并不一定都是相同超敏反应类型,例如对青霉素首剂用药发生速发型超敏反应,有可能对磺胺类药物则出现迟发型超敏反应。
Macy等的研究中提到了严重感染的高发病率。其中,自诉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与无过敏史患者相比,VRE、艰难梭菌和MRSA感染的可能性都分别高出了30%、23%和14%。
之前有文献提到过该情况,而Macy等的研究则在更大量、更多样化的样本对象中加以证实,同时解释认为万古霉素和氟喹诺酮类的高使用率分别造成了VRE和艰难梭菌的高感染率。但研究人员并没有对MRSA感染率做出明确解释。
Macy解释可能是住院时间更长所造成,但仍待进一步研究。Solensky同意VRE和艰难梭菌高感染率可能归咎于某些种抗生素使用量增加造成的,而对于MRSA高感染率,他认为与某种抗生素的使用情况无关,但也不太确定其中的原因。他推测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这部分患者之前住院时间更长、住院频率更频繁造成的,同时也赞同需更进一步的研究。
Macy等的研究发现,自诉有过敏史者住院时间比无过敏史者长0.59天,经济花费也因治疗时间延长、使用药物更昂贵而增加。Macy还估计青霉素过敏的生命周期成本可能比预期要多得多。
Solensky赞同此观点并表示,若通过青霉素皮试避免发生过敏事件,那么患者首次住院成本必然大大节约,很可能是成倍地节省下来;其中因为涉及到对历年来门诊和住院患者病历回顾,确切经济成本节省研究开展起来相对困难但不是不可能的。
而对自诉有青霉素过敏者行皮试确证检测的比例不到0.1%,Macy提示医生要对该现象提高警惕。应告知患者在正规医院进行的皮试较为安全、简便,完整检测时间仅需2小时,其中主要包括皮试结果阴性后口服阿莫西林观察1小时的时间。
Solensky表示,该现象的发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过敏科医生没有足够重视青霉素皮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基层医师也没有积极转诊患者到过敏科医师那里进行皮试检验。因此,若要纠正该现象,过敏医师及非过敏科医师双方都要重视青霉素皮试检测。
Solensky还认为,对于已住院患者和重症患者,不能以患者“病情太重”为由而不进行青霉素的皮试,因为该检测是很安全的;另外,依据过敏史,极少情况下可以不经皮试谨慎使用青霉素,比如急症青霉素急救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