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是一种由霍乱弧菌(通常为血清型O1和O139)产生霍乱毒素引起急性、分泌性腹泻疾病,能在数小时内造成腹泻脱水,即使不再进食也会不断腹泻甚至死亡。霍乱疫情的大规模爆发暴露了传统公共卫生应对策略的局限性。霍乱在易感人群中流行可导致灾难性后果,由此引发了关于如何改善防备和应对疫情计划的讨论。
WHO于2010年和2011年各颁布了一份文件:关于口服霍乱疫苗的立场修订文件和Shanchol霍乱疫苗(Shantha Biotech)的资格预审文件。目前正在接受WHO预审的两种口服霍乱疫苗,均是灭活全细胞霍乱弧菌血清群O1疫苗:Shanchol疫苗还含有霍乱弧菌血清群O139;而Dukoral疫苗(Crucell)含有重组的霍乱毒素B亚单位。
实际应用中,Dukoral疫苗短期内(6个月)可提供84%的保护作用,并已在亚洲、非洲成功应用;而Shanchol疫苗效能仅在印度Kolkata试验条件下检验过,其实际临床应用的有效性仍待进一步确定,且该试验是对疫苗的长期(接种后2、3和5年)保护作用进行评估,其接种后第一个月的免疫效果仍不清楚。
Shanchol在很多重要方面都优于Dukoral:它的价格较低(1.85美元/剂 vs 5.25美元/剂),不需缓冲剂,储存体积小从而减少大规模疫苗接种工作的物流负担。有关Shanchol实地接种后第一个月所发挥的保护作用如何,为霍乱疫情爆发时是否使用该疫苗的考虑关键,特别是在WHO及其合作伙伴紧急储备霍乱疫苗时尤为重要。
非洲霍乱监测网流行病学中心Luquero博士等对此进行研究,旨在评估两剂Shanchol疫苗作为非洲霍乱疫情爆发事件中整体应对策略的一部分,所发挥的效用到底如何。结果发现,Shanchol疫苗应对几内亚霍乱爆发有效,霍乱疫苗紧急储备可作为应对疫情策略的一部分。该结果于2014年5月29日发表在NEJM上。
该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期限为2012年5月20日至10月19日期间,实验组受试者入组条件为:自2012年4月16日之后研究期间发病入组、年龄大于12个月、霍乱快速检测结果阳性同时患者表现为水样腹泻、居住地固定。
对照组为周围邻居中挑选的年龄、性别与患者匹配者,入选条件同实验组年龄、居住地要求。疫苗免疫接种情况通过校正条件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比较,接种疫苗的有效性以(1-OR值)×100表示。
2012年6月8日至2012年10月19日期间,总共招募了40例霍乱患者和160例对照组人员,经过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两剂疫苗接种与抗霍乱保护性作用具有相关性(有效率达86.6%)。
尽管疫情发生地实际应用疫苗评价其有效性困难重重,该研究贡献在于能对非洲地区使用Shanchol疫苗短期(接种后头6个月内)保护效果进行评估,意义在于预计可大大降低霍乱死亡率。研究结果表明,Shanchol的保护作用在接种后头6个月内可能比接种后2年要稍微高些,可能是由于随时间流失免疫作用减弱有关。
其中,几内亚实地应用的冷链策略可能为Shanchol疫苗发挥短期保护作用的一个因素,冷链保存疫苗并于接种当天在周围环境温度下转运和接种,接种前核对疫苗小瓶温度监视器的稳定性,结果显示所有疫苗均具备活性作用。这些结果并不令人惊讶,实际上Dukoral疫苗就具备很好的热稳定性。但是未来仍需研发更加灵活的运输储存方式。
此外,本研究对Shanchol两剂疫苗保护作用进行的评估,意义在于为现有霍乱爆发防控应对策略的改善提供了重要参考信息。另一方面,疫情爆发时口服单剂疫苗可以大大简化接种工作,而明确实施单剂疫苗对霍乱爆发时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