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硬度或可成为HCV感染代偿性肝硬化并发症预测指标

2014-07-01 23:47 来源:丁香园 作者:步步非烟
字体大小
- | +

肝门静脉高压(PH)是慢性肝病进展过程中一种典型的临床表现,也是多数肝硬化相关并发症的主要原因。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是一种用来评估肝门静脉压的成熟而有效的指标,该指标测量值可作为预测患者胃食管静脉曲张形成、肝功能失代偿及整体预后情况的最佳预测因子。

因此,临床监测HVPG值对控制进展期慢性肝病至关重要。然而,并不是每个医疗中心都具备实施HVPG的检测条件。所以过去几年时间内,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评估肝门静脉压及预测食管静脉曲张存在与否的无创性指标。

其中已经证实,利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测量肝脏硬度(LS),可快速而准确地无创性估测出具有重要价值的门脉压(如HVPG10-12mmHg)。但患者HVPG≥12mmHg时,LS与估测门脉压之间相关性较差。因此,LS指标对监测超出其估测敏感水平的PH值就不太适合了,其估测有限性在显性失代偿肝硬化期就表现得更为明显。

由于脾脏在肝硬化时极易受累,且PH升高过程中脾肿大表现较为明显,故有研究提出利用脾的相关指标估测食管静脉曲张情况。前期研究显示,肝脏硬度及脂肪变定量检测设备(Fibroscan®)无创性评估脾硬度(SS),该指标在PH进展早期到晚期都与PH程度呈密切相关性,联合SS和LS可更准确地估测HVPG值。

目前,考虑到HVPG水平与代偿性肝硬化患者临床预后有关,推测无创性检测指标如SS或LS有可能成为反映临床失代偿患者的替代指标,且最近一项前瞻性研究已提出LS的替代可能性。

为了更好地评估SS在HVPG更广水平范围内对PH的预测价值,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外科医学部Colecchia等在HCV相关代偿性肝硬化患者中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对比SS与HVPG、肝脏硬度及其他无创性检测指标的PH预测价值。结果显示,SS可成为HCV感染代偿性肝硬化的预后指标。该文章发表在2014年6月Journal of Hepatology上。

该研究为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自2010年9月开始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外科招募研究对象,研究期间共招募124例患代偿性HCV感染相关肝硬化患者。92人在入组之初进行了LS、SS、HVPG和上消化道内镜基线检查。

所有研究对象都进行2年随访或直至首次出现肝功能失代偿事件为止,其中失代偿事件包括PH相关临床失代偿表现(出血、腹水和肝性脑病)、进展为肝细胞肝癌、进行肝移植或肝病相关性死亡。

随访期间,受试者于每6个月接受一次临床、超声和生化指标检查。此外,在随访1年后对那些入组时表现为静脉曲张低风险的患者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HVPG测量范围按如下标准定义:<5mmHg为没有测到PH,6-9mmHg为PH临床前期,≥10mmHg为临床显著PH,≥12mmHg视作严重PH。HVPG测量变异系数始终维持在<4%。

使用Fibroscan®对患者进行肝脏和脾脏的硬度检测。利用相关数据构建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确定相关参数的判断标准;使用c检验评价预测因子的准确性;最终模型使用Bootstrap方法进行内部验证。

结果显示,随访期间92名患者中有30人(32.6%)进展为临床失代偿。入组时静脉曲张相关单因素分析中,所有无创性参数、HVPG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可作为患者出现临床失代偿情况的预测指标。

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SS和MELD可作为预测患者临床失代偿的预测因素。对患者进行无并发症生存率情况分析显示,SS<54kPa时患者接下来两年内基本可除外并发症发病的风险。包含SS和MELD两者的模型看起来更能准确地筛选出高危并发症患者,阳性预测值为87.5%。

该研究表明,对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利用SS和MELD预测模型预测失代偿的发生,其准确性至少与HVPG相当。SS测量作为一项备选检测方法,可能在鉴别进展为肝功能失代偿的低危和高危患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必要开展进一步研究,验证SS和MELD作为预测HCV相关肝硬化失代偿发展的HVPG替代指标。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王辰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