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4日,英国公共卫生部门发布预警,称其国内应为戒备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输入做好准备。Examiner.com新闻对此进行了报道,现将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该机构发表的一份声明中指出,医生应“随时警惕有疫区接触史且患不明原因疾病的个体”,但不必草木皆兵,因为对于前往西非埃博拉病毒流行地区的旅行者而言,只要避免直接接触感染者血液或体液,其感染风险极低。
埃博拉病毒出血热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也没有疫苗可用,现有若干种病毒株在人群间流行。“埃博拉”是扎伊尔(即刚果民主共和国)北部的一条河流的名字,1976年该地首次爆发一种不知名的病毒感染,致使河沿岸55个村庄数百生灵涂炭,“埃博拉病毒”也因此而得名。
2014年3月末,西非开始爆发埃博拉病毒感染疫情,疾病已经波及到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三个国家,并且首次蔓延至城市地区。
7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报告3个国家共有779例疑似、很可能感染和确诊病例,导致481人死亡,死亡率高达62%。
病毒可经感染者体液传播导致埃博拉出血热。而令人担忧的是,西非当地流传着的一些旧习俗更加剧了疫情的蔓延,如频繁肢体接触抚慰病患、死者尸首沐浴清理后才行土葬或火化祭奠等。当患者或死者生前感染过病毒,这两种旧俗对相关参与者无疑是极其危险的。
另外,医护人员是该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特别是当相关工作人员不能或不愿常规使用口罩、隔离衣及手套等加以防护时。这是因为在病毒肆虐、疫情爆发的贫瘠国家中,这些防护设备资源极为短缺,以至于医护人员经常不幸罹患感染。
除了人-人接触传播外,还有两个非洲以外散发病例是源于实验室意外。这两个病例分别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实验室,起因分别是意外被污染针头刺破感染或无意中接触污染医疗设备。
埃博拉患者有可能自西非乘坐飞机前往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表示,有病毒接触史者在暴露后2-21天内随时随地可能出现相关症状,平均接触感染时间为8-10天。
有人提出疑问:美国或欧洲发达国家是否会出现感染病例?
答案是有可能的。2014年,近期基孔肯雅病和2例MERS病例接连输入性感染就是鲜活例证。但有媒体借此宣扬墨西哥边境移民是埃博拉病毒输入美国的风险因素,却有误导舆论之嫌。毕竟目前埃博拉病毒并未在非洲大陆以外地区出现过。
该篇评论最后总结认为,如果病毒输入西方国家,其蔓延开来的风险是最小的,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发达国家常规使用防护设备,无非洲部分地区那样的防护资源短缺之忧。
此外,隔离有接触史者、限制传染源,也是防控传染的常见措施;感染病死者尸首没有旧习移交给死者家属处理的规定,而是从生物医学安全角度出发进行火化或土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