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埃博拉将在10月底登陆欧洲

2014-10-14 08:55 来源:丁香园 作者:rain_轩
字体大小
- | +

科研人员利用埃博拉疾病传播方式及航空交通数据,预测埃博拉将有75%的机会于10月24日传入法国,传入英国的机会为50%。

这些数据是基于航空交通仍保持满负荷运行的情况下所估计的。假设受埃博拉影响,航空运载下降80%,埃博拉仍有25%的机会进入法国,英国为15%。

英国兰开斯特大学专家Derek Gatherer说:“这事儿就像买彩票一样!”。自此次史上最严重的埃博拉爆发以来,他一直在跟踪疫情的变化。

这场3月以来在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疫情已导致超过3400人丧生,且其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目前为止,埃博拉已殃及约7200人。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先后都出现了埃博拉出血热病毒感染病例,如今美国,也于9月30日确认了一名来自利比里亚的男性感染了埃博拉病毒,成为美国本土诊断的首例埃博拉患者。

法国被列为下一个最有可能受埃博拉攻击的国家,是因为埃博拉的重灾区几内亚、临近的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都是法语国家,与法国间的航线繁忙。而英国的希思罗机场是世界上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

法国和英国此前各自治疗了一位在西非感染埃博拉,并运送回国的公民,并且都得以痊愈。科学研究提示,可能有更多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埃博拉病毒带到欧洲。

Gatherer称,如果真的如一些人所预计的,西非的疫情持续恶化,那么埃博拉经由一架飞机传播到其他国家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该项首先发表在PLoS Current Outbreaks杂志上,并在http://www.mobs-lab.org/ebola.html定期更新研究显示,比利时出现埃博拉病例的机会为40%,而西班牙和瑞士的风险则较低,为14%。

世界卫生组织并未限制任何前往疫区的旅行,并鼓励保持前往疫区国家的航线。但英国航空公司和阿拉伯酋长国已暂停了部分航班。

波士顿东北大学生物和社会计数系统模型实验室教授,领导该项研究的Alex Vespignani称,随着疫情流行的继续,风险一直在变化。他在一次电话采访中说:“这不是一个确定的名单,而是关乎可能性,对每个国家来说可能性都在增加,问题只在于谁更幸运,谁没那么幸运”。

最后一次计算使用了10月1日的数据。

Vespignani 表示,“航空运输扮演着司机的角色,但是与不同的疫区国家(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相关联时存在不同,这三个国家的病例数量不同,以此为依据,计算出的可能性数据也随之变化”。

患者的不知情

当埃博拉患者处于终末期时,其传染性最强,主要表现有内外出血、大量的呕吐和腹泻,这些都含有大量有传染性的病毒。但是疾病还有长达21天的潜伏期,意味着患者可能在感染数周内并不知情,不会感觉或表现出任何症状。

这便是美国确诊的第一例埃博拉患者Thomas Eric Duncanto在访问利比里亚后飞回美国,在得以诊断和隔离前耽误了2天才意识到他感染了致死性埃博拉病毒的原因。

在欧盟国家,人的自由流动意味着一些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后并不知情,在其发病并寻求帮助之前,还能够轻易地穿越几个邻邦国家,在出现足以引起机场筛查人员重视的症状前,数周内与朋友或陌生人接触。

英国诺丁汉大学分子病毒学教授Jonathan Ball称,即使对疫情国家机场出境人员进行筛查,长时间的无症状潜伏期也可能导致埃博拉患者逃脱监视。尽管目前埃博拉输入的风险仍较小,但却是真是存在的,并且在疫情结束前始终存在。因此埃博拉不仅仅是西非的问题。

然而,医疗卫生专家称,埃博拉在一个富裕、发达的国家广泛流行、发展到爆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根据欧洲疾控中心最后一次的埃博拉风险评估,现有的检测和确诊病例的能力,足以终止任何可能的早期局部传播。

Gatherer引用尼日利亚的例子来说明,如何迅速采取有效行动控制埃博拉。尽管地处西非,且是世界上最拥挤、混乱的城市之一,尼日利亚将埃博拉的流行控制在总共20个病例,8人死亡的范围内,很可能在未来几周宣布无现症感染患者。

Gatherer还表示,即便出现最坏的情况,即有人感染埃博拉病毒,但并未前往医疗机构,或并未得到正确诊断,导致二次传播,也不会是很强的二次传播链。

蒙罗维亚遍地是临时搭建的陋屋,成了疾病迅速传播的沃土,而在欧洲,人们的生活条件并不十分拥挤,并不具备西非那样疾病传播的环境。在现代西方城市,人们生活在相对非常卫生、干净的环境中,因此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infect004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