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门诊非肠道抗菌治疗(OPAT)已成为既定、常用的抗菌治疗方法。与此同时,随着细菌耐药等问题日益突出,杜绝抗生素滥用的呼声此起彼伏。于是,问题来了:抗生素不滥用,那该怎么用?
OPAT旨在选择最安全有效、抗菌谱窄且副作用最小的药物进行治疗,但实际操作中,处方用药的便利性、尽量减少住院和争取早期出院等考虑却往往优先于药物的抗菌谱等考虑。诚然,无论对住院或门诊病人,抗生素的选择都应基于合理处方原则而非一味追求用药的便利。
那么,想要做到不滥用抗生素,OPAT有哪些客观障碍需要突破?在临床工作中,OPAT应怎样合理实行?在BSAC和IDSA已给出的指南基础上,来自英国伦敦查灵十字医院的Gilchrist等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补充研究并给出了详细方案,研究结果于上月发表在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杂志上,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一、OPAT管理面临的障碍
目前,许多窄谱抗菌药的稳定性数据缺乏,这极大限制了门诊窄谱抗菌药选择;而可较便利进行给药的,如一日一次的头孢曲松钠、替考拉宁、达托霉素和尔他培南等,又具有潜在的广谱抗菌作用;不仅如此,目前许多抗菌药都需要较长的监管时间;考虑到艰难梭菌感染的风险,往往建议限制或杜绝使用许多广谱抗生素尤其是3代头孢,而头孢在OPAT病人中使用率相对较高。以上因素是OPAT管理在未来需要突破的障碍。
二、OPAT管理的关键因素
面临以上的客观障碍,如何进行OPAT管理至关重要,考虑以下因素将有助于OPAT管理:
1. 病人管理
2. 抗菌药物选择
3. 静脉给药向口服给药的转换
从静点向口服的转换可以减少静脉导管的使用,这可能可减少导管有关的血流感染、减少感染管理的复杂性。对于不影响生命危险的表皮和软组织感染,在静点给药治疗2-3天后及早转换至口服给药可节省药物开支和护理时间而不会导致再入院率升高。
口服治疗的合理性必须依赖数据。为了保证治疗方案转向口服治疗的安全性,必须预测病人对口服药物敏感性(考虑药物有很好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并可以合适浓度穿透到达感染部位)。病人不能有任何可能导致从胃肠道错误吸收的医疗情况、或者任何重要但只有极少数据支持口服治疗的感染(如细菌性脑膜炎、脑脓肿、感染性心内膜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菌血症)。
感染科医生需要额外注意,由于新的数据支持更早地使用口服治疗(如在骨、关节或软组织感染时),OPAT相应的治疗也要与时俱进。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口服生物利用度高的药物如喹诺酮、利福平、克林霉素、利奈唑胺及新药如tedizolid等使用时可能与OPAT有同样作用。
4. 转换至口服给药治疗的时机
需要对静点抗生素的病人进行定期监管,同时当出现以下标准后可进行口服治疗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