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为最需要的你留张床位

作者:远洋    2017-02-09
字体大小:

华山医院的那些日子里

生活像往常一样每天忙忙碌碌。最近有点反常了:经常情绪焦虑,有时会头晕目眩、颈背僵硬,站立不稳摔倒在地。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的脑子处于混沌状态,失忆、智障。  脑海里经常有这样的幻觉:整个世界向我挤压过来,想躲却躲不开,压迫得无法透气。我活在一个充满恐惧的世界里。

在本地县城医院也没检查出个什么缘由,建议去大医院诊疗。去哪呢?

下了出租车,突然脑子一片空白,视觉有点模糊,我记不起来我是谁、要干嘛、怎么在这陌生的地方?我迷茫地站在那,任凭匆匆的人流在眼前恍惚。      

是车站。我在车站干嘛?我努力地想着。是生病了,去医院看病,我慢慢地想起来了。

去了北京

有人建议到北京去。来到北京天坛医院,等了三四天,终于挂到个专家号。专家询问了病情,神色凝重:你这病有点复杂,脑部可能要手术,排队等床位住进院来。。。心顿时紧张起来,我什么毛病?专家:一时半会儿没法向你解释清楚,要住院做全面检查后才知道。

等候了三四天终于换来了 5 分钟不到的专家门诊。什么时候有床位呢?不知道。还要开颅手术。。。害怕。

十多天来在北京各大医院转了一圈,要不没床位,要不就是医院专长与病情不对路。病情却日益严重了,每天都会晕倒一两次。

来到上海

又有人建议,去上海再看看。逃离北京,拖着极度疲惫的双腿走在大上海的街上,我迷惘了。看病难,原来只是听说,这次是切身体会了。

华山遇救

有朋友建议到上海华山医院看下。拖着行囊,在妻子的陪伴下赶到华山医院时已近暮色。
连日来的奔波加重了我的病情,脸色苍白,有气无力地靠在街头的墙边,无助地看着街上车水马龙。

就在墙外徘徊迷惘时,一位留着小平头、戴眼镜的中年男子从我们身边走过,他走过后却又转身驻足,可能是我的病态引起了他注意,他仔细地察看了我一翻,告诉我他是医生,询问了我大概症状后说:你的情况危急,随时都有可能休克昏迷,不能这样溜达在街上,到我办公室坐下先。

茫茫大海我仿佛看到了一根救命稻草。跟着小平头医生进了华山医院,妻子搀扶着我来到了他的办公室,头一直在晕眩,我有气无力地坐在那。心里在嘀咕:华山医院也是个大医院,该不会又是没床位吧。果然,一会儿有护士进来告诉医生床位都满了,怎么办?心里又惶惶不安起来,我们一脸的愁云。

这时小平头医生又仔细察看了我,回头叮嘱护士:病人情况危急,想办法加个床位。他安慰我们:别担心,为最需要的病人留张床位一直是我们院的传统,会安排好的,放心。。。

后来我才知道,这位把我从街头捡回来的救命恩人,是华山医院感染科的陈明泉教授。

很巧合,我的病是隐性球菌感染中枢神经与脑部,而治疗该病正是陈明泉教授所在感染科的专长。

陈明泉教授业务上严谨负责,责任心强;性格开朗直率,为人友善、朴实,与患者沟通语言风趣幽默,病友们都喜欢他,我们也很快成了朋友。住院期间正逢他女儿考上理想大学,作为人之常情,也为了感谢他的救命之恩,我送了个红包,不料他坚决不收,他说:我努力工作有工资补贴,不收「红包」,你生病期间比我更需要用钱。一句简单平实的话,却能暖透人心。为这样的好医生点赞,并鞠躬致敬, 九十度的!

「为最需要的病人留张床位」,陈明泉教授的这句话,引人深思。我们老百姓生病时要的不就是这句话吗?

说说看病难

我们全国的医疗系统共有 375 万名员工,负责为近 14 亿的人提供医疗服务,他们一直处在满负荷的工作状态中。目前我们各地基层的医疗系统还薄弱,不完善,优质的医疗资源有限,于是人们形成了习惯,一有大病就上省城或北京上海那几家医疗条件与水平相对较高的大医院来,于是这些大医院有时一天的门诊量会高达数千人,医生每三五分钟就要看一个病,医生累不累?患者看病难不难?

为了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推动了新一轮医改。经济学家、研究机构和媒体深深地卷入了制度设计的争论。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江宇撰文《医改不可犯「颠覆性错误」》,说医改存在「颠覆性错误」的危险,主要表现在医疗卫生市场化、商业化、私有化趋势取代了公益性、公平性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方向。

2014 年 11 月中国社科院发布《医改蓝皮书》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虽然由 2008 年的 40.4% 下降到 2012 年底的 34.4%,但个人支出上涨了 64.31%,老百姓看病更贵了。

医生曾是中国最受尊敬的职业之一,但前些年这个行业的声誉如同高台跳水。在过去的 10 年里,他们是被抱怨得最多的人群之一,被认为对「看病贵」「看病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社会普遍将医生看作现行医疗体制的「既得利益者」,但在医生们看来,自己不过是不成功的医疗制度的牺牲品罢了。

医改 6 年来,医患纠纷高达 9 万多起,每年有 10000 多名医务人员被殴打,病人砍杀医务人员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实属世界罕见!有人说「...6 年的医改不仅已经犯下了颠覆性错误,更是制造了一场人类的灾难。」

对我们老百姓来说医疗体制不管怎么改,如果让医院强调经济效益,让医生去创收,我们不认为是成功的。

相信一个公平合理的利益机制迟早会建立并完善,能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又能让广大患者放心。

华山医院感染科

在华山医院感染科住院治疗了近四个月,切身体会到了这个团队的优秀。在医改有争论的大背景下,他们依然推崇高尚的医德医风,践行敬业爱岗奉献精神。该科室曾荣获了 2013—2014 年度卫生系统全国青年文明号的称号。
华山医院感染病学科创建于 1955 年,数十年来在诊治经典传染病及感染病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已形成学科特色和优势。科室收治的经典传染病以及其他各项感染的病人之多、病种之丰富在全国综合医院的感染病科中是不多见的。

微笑服务

这是一支高素养的队伍。在电梯里,走廊上,病房中,你遇到的每一位医护人员,他们脸上始终带着微笑,让患者倍感亲切。这点太宝贵了!
由于医患双方的立场、地位、知识的不平衡,一般病人都会觉得自己处于弱势状态。在医院多半病人的心情是阴郁的,有时候医护人员的一个微笑,能给病人带来莫大的心理慰藉与鼓励。让病人感觉到爱心,同时也会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理解与支持。

沟通顺畅

医护人员一天会有好几次到病床边,与你讲解病情,治疗效果,倾听每位病人的主观感受等等。任何一位医护人员从你身边走过,只要你有求必有应,哪怕你是烦闷了,想找个人说话,这样的要求有时都可以得到满足,太不容易了。

多半的病人因身患疾病,会心理依赖、无助渴望得到帮助,对疾病及预后会有疑虑,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沟通与抚慰,负面情绪就会蔓延爆发,造成医患关系紧张。

感染科医护人员在每天的诊疗过程中,他们都能悉心倾听病人的诉求,态度专注诚恳,并给出有效、通俗易懂的解答。

沟通不仅仅是病情方面的,有时还会聊家常,了解病人的职业、经济状况、生活习惯等等。

「医患是生命共同体,惟有信任,才能共赢。在医疗决策中,最难的永远不是技术,而是心灵默契。患者多一分信任,医生就会多一分冒险的勇气;患者多一分怀疑,医生就会多一分退避的顾虑。」

顺畅的沟通让病人感觉到医护人员的尽心尽责,感觉到了同情与关爱;医护人员也得到了病人更多的理解与支持。有矛盾也会自然地被化解。

俗话说的好,三分医治七分护养。感染科的护士们日常工作繁忙且枯燥,但她们任劳任怨。有次做完护理后,我想削个苹果给她吃,问:有水果刀吗?削个苹果你吃。美女护士说:谢谢,不用啦。我们不允许带水果刀的。我好奇地问:为什么不允许带水果刀?她眨眨眼诙谐地告诉我:怕我们忙不过来的时候想自杀呗。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笑过之后我们也心疼。

我们的医护人员每天面对的都是人世间各式各样的病痛、苦难与不幸,一年 365 天倘若天天让你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你能忍受吗?但是她们却常年坚守在这样的工作环境,肩负着守护生命的使命,为了照顾好病人她们确实累!鞠躬致敬,也是 90 度的!

超时工作几乎是常态,每一位医护人员出于职业的本能,都会有加班加点。

洁净卫生

华山医院感染科病区环境卫生管理得非常不错,安静、舒适、放心。

保洁阿姨,感觉 24 小时一直都在你身边忙个不停,病房的每一个角落都被收拾得干干净净。赞!

优美的疗养环境

编辑: xuxue    来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