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基孔肯雅热

2011-08-18 00:00 来源:医学论坛网 作者:
字体大小
- | +

重要事实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通过蚊子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它引起发热和严重关节痛。其他症状包括肌肉疼痛、头痛、恶心、疲劳和皮疹。此病的一些临床症状与登革热相同,在登革热常见地区会被误诊。对此病没有治疗方法。治疗主要是为减轻症状。蚊子滋生地邻近人类居住地,是基孔肯雅热重要危险因素。此病发生在非洲、亚洲和印度次大陆。最近几十年,基孔肯雅热的蚊子媒介已传播到欧洲和美洲。2007年欧洲报告首次传播,是在意大利东北部的一次局部性疫情。基孔肯雅热是一种通过蚊子传播的病毒性疾病,1952年在坦桑尼亚南部地区的一次疫情暴发中首次得以记叙。它是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基孔肯雅”取自于Kimakonde语中一个动词词根,意思是“变成歪扭的”,描述患者因关节疼痛而弯腰的样子。

体征和症状

基孔肯雅热的特征是突然发热,经常伴有关节痛。其他常见征兆和症状还包括肌肉疼痛、头痛、恶心、疲劳和皮疹。关节疼痛往往造成患者极度衰弱,但疼痛通常在几天或几周内消失。大多患者可以痊愈,但有些患者的关节痛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偶有报告发生眼睛、神经和心脏方面的并发症,以及胃肠不适。严重并发症不多见,但此病可导致老年人死亡。由于感染后通常只有轻微症状,可能难以识别感染,在登革热流行地区也会被误诊。

传播

感染病毒的雌性蚊子叮咬,造成人际间病毒感染。大多数情况下,此类蚊子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这两种蚊子也会传播其他病毒,包括登革病毒。尽管叮咬高峰发生在清早和傍晚,这些蚊子在白天也叮咬人。这两种蚊子都在户外叮咬,而埃及伊蚊还善于在室内叮咬。被受感染蚊子叮咬后,通常在4-8天内发病,但也会在2-12天的范围内发病。

诊断

诊断可采用几种方法,例如酶联免疫分析(ELISA)这类血清学检查,可证实存在IgM和IgG基孔根亚病毒抗体。IgM病毒抗体水平在发病后3-5周内最高,此后持续约两个月。感染后最初几天可以从血液中分离出病毒。有各种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核糖核酸基因组RT?PCR)检测试验方法,但灵敏度各不相同。有一些适于临床诊断。临床样品RT-PCP制品也可用于病毒基因分型,与采自不同区域的病毒取样做出比较。

治疗

没有专门治疗基孔肯雅热的药品。主要针对减轻症状进行治疗,包括关节疼痛。没有商用基孔肯雅热疫苗。

预防和控制

蚊子滋生地邻近人类居住地,是基孔肯雅热重要危险因素,也会传播其他疾病。预防和控制很大程度上是要减少住地那些有助蚊子滋生的自然和人为容器的数量。这要动员受影响的各个社区。在疫情暴发期间,可将杀虫剂喷洒在蚊子着落的容水物表面和附近,杀死飞蚊,或使用杀虫剂对水进行处理,杀死未成熟的蚊子幼虫。

在基孔肯雅热流行期间,建议着装时要尽量减少可遭白天叮咬媒介叮咬的暴露皮肤。严格按照使用说明在暴露皮肤或衣服上使用驱蚊剂。驱蚊剂应含有DEET(N,N-diethyl-3-methylbenzamide),IR3535(3-[N-acetyl-N-butyl]-aminopropionicacidethylester)或icaridin(1-piperidinecarboxylicacid,2-(2-hydroxyethyl)-1-methylpropylester)。对那些白天睡觉的人,特别是对幼儿,或病人,或老人,驱虫蚊帐起良好保护作用。盘式蚊香和杀虫剂喷雾器也可减少室内叮咬。

疾病暴发

基孔肯雅热发生在非洲、亚洲和印度次大陆。人感染数量在非洲已多年相对比较低,但在1999-2000年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发生了一次大暴发,2007年加蓬发生了一次暴发。

自2005年2月起,基孔肯雅热大范围流行发生在印度洋各群岛。欧洲很多输入性病例与这次流行有关,大多数病例是在2006年,当时印度洋的流行正值高峰。印度在2006年和2007年曾暴发大规模基孔肯雅热。其他几个东南亚国家也受到过影响。2007年欧洲报告首次传播,是在意大利东北部的一次局部性暴发。

更多关于疾病媒介的情况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都与基孔肯雅热大范围流行有关。埃及伊蚊只局限在热带和亚热带,而白纹伊蚊还在温带,甚至寒冷的温带地区生存。最近几十年,来自亚洲的白纹伊蚊,已在非洲、欧洲和美洲一些地区固定生存下来。

与埃及伊蚊相比,白纹伊蚊更能把有水的地方作为繁殖地点,除了车胎、盆栽托盘等人为地点外,还包括椰子皮、可可荚、竹树桩、树洞、石头上的水坑等。繁殖场所的多样性使白纹伊蚊在农村,以及城郊地区和阴凉城市公园到处可见。埃及伊蚊与人居关系紧密,除了室外与白纹伊蚊同样的人为繁殖地点外,它还利用室内繁殖地,包括花瓶、储水容器和浴室的水泥水箱等。

非洲几种其他种类的媒介类蚊子也与疾病传播有关,包括A.furcifer-taylori种群蚊子和A.luteocephalus蚊子。有证据表明,包括非灵长类的一些动物可能是病毒宿主。

编辑: 冯志华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