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毛霉菌病是皮肤科一类侵袭性感染,早诊断、早治疗非常重要。组织印片是一项快速诊断的有效工具,但皮肤科应用较少。在近期 JAAD Case Reports 杂志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皮肤学系 Antonov 教授等报道了 1 例免疫功能不全患者经组织印片诊断为皮肤毛霉菌病的病例,并表明组织印片在诊断皮肤毛霉菌病中的价值,现介绍如下。
基本病史
46 岁糖尿病男性患者,7 月前因丙型肝炎肝硬化接受肝移植,近期转诊至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以控制感染性休克,合并症包括巨细胞病毒血症、肾衰竭、万古霉素耐受性肠球菌菌血症等。住院后上腹部出现一进展性斑块(图 1 所示),于入院第 10 天请皮肤科医生会诊。
图 1. 患者皮损临床表现
体格检查示,上腹部皮损中央呈坏死性溃疡,边界呈紫罗兰色,皮损周边皮肤呈红斑,面积 6 cm x 7 cm。实验室检查结果为,碱性磷酸酶水平 507U/L(3-96U/L),总胆红素水平 13.2 mg/dL(0.3-1.3 mg/dL),直接胆红素水平 7.9 mg/dL(0.0-0.4 mg/dL),间接胆红素水平 5.3 mg/dL(0.2-0.9 mg/dL)。
白蛋白水平 1.8 g/dL(3.5-5.5 g/dL),血糖水平 309 mg/dL(70-100 mg/dL),血培养结果阴性,PCR 检测巨细胞病毒水平 37140IU/mL,1,3-β-D-葡聚糖水平超过 500pg/mL。
对溃疡皮损的同一处坏死边界取多份样品,其中 1 份样品做组织印片处理,用 Swartz Lamkins 真菌染色,染色液含 2.5% 氢氧化钾、0.04% 苯甲酸钠、0.21% 磺基琥珀酸二辛酯、0.5% 蓝墨水。镜检结果显示,大量深蓝色无隔菌丝,菌丝分支角度较大,为毛霉菌的典型表现(图 2 所示)。
图 2. 组织印片检查结果
结合皮损临床表现,并结合组织印片结果,初步诊断为皮肤毛霉菌病。
组织印片的同时,对样品进行多种处理,以证实毛霉菌病。样品 HE 染色镜检结果显示真皮层、皮下脂肪层以及外周血管可见多处无隔分支菌丝,高倍镜可见菌丝侵袭血管(图 3 所示)。过碘酸 Schiff 染色示真菌阳性,样品培养证实为米根霉菌。
图 3.HE 染色镜下结果
治疗及预后
初步诊断确立后,即可给予静脉注射两性霉素 B,次日对皮损行外科切除,并对周边组织行清创术,术中可见真菌菌丝已侵袭肋软骨。由于患者身体状况较差,于术后 12 天死亡。
病例学习
免疫抑制患者常出现原发性皮肤毛霉菌病,起病表现为表面硬化的红紫色斑块,菌丝累及血管可导致血管梗死,从而导致皮肤坏死和溃疡。若救治不及时,则疾病进展迅速,可逐步累及筋膜、肌肉、肌腱、骨骼,并最终通过血液导致全身性感染,有研究统计,44% 皮肤感染的患者可合并深部感染或全身性播散,疾病致死率高达 96%。
毛霉菌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组织切片观察到菌丝存在,如镜下观察到无隔菌丝呈透明宽带状,菌丝分支角度大(45°-90°),真菌培养可进一步确定菌株,但可出现假阴性结果,系样品处理过程中破坏菌丝所致。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PCR 技术可有效分辨真菌种属,减少因真菌培养假阴性导致误诊漏诊的情况。由于真菌培养和 PCR 技术存在检测周期较长的缺陷,为了避免患者治疗延误,一项周期短、可靠性高的检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组织印片技术在诊断肿瘤和恶性血液病中较为常见,而用于快速诊断皮肤感染的报道仅有 6 例,其中研究者所在医院有了 3 例成功诊断的报道。临床上,有多种策略可用于真菌染色,如氢氧化钾、过碘酸 Schiff 反应、Gomori 六胺银染色、革兰氏染色等。本例中,研究人员采用 Swartz Lamkins 染色剂成功对真菌进行染色,观察到的结果得到后续真菌培养和病理学等结果证实。
虽然真菌感染诊断的金标准仍是真菌培养结果,但皮肤科医生应熟练掌握组织印片技术,以便对疑似毛霉菌感染的免疫抑制患者做出快速床旁诊断,并尽快开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