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巴西学者 Lupi O 在 J Am Acad Dermatol 上发表了系列综述,重点阐述了蠕虫感染的皮肤表现、感染途径、诊断和治疗,现对线虫感染部分介绍如下:
线虫感染常见,在贫穷和热带地区的患病率较高,旅行者也常被感染。线虫可导致皮肤病变,如皮肤幼虫移行病、盘尾丝虫病、丝虫病、颚口线虫病、罗阿丝虫病、麦地那丝虫病、类圆线虫病、蛔虫病、链尾线虫病、恶丝虫病和旋毛虫病等。
皮肤幼虫移行病
皮肤幼虫移行病由动物钩虫经皮侵染所致,钩虫丝状蚴在皮肤内穿掘致病。流行地区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的感染场所为被动物粪便污染的沙子或土壤。
幼虫移行病表现为瘙痒性红色丘疹,或线状匍行性隆起的移动径迹。钩虫每日在皮肤内移行 1~3 cm(见图 1)。最常受累的部位为足、臀、股和小腿,但皮损可出现于任何部位(见图 2)。
图 1. 左足皮肤幼虫移行病,注意钩虫隆起的匍行性移动径迹
图 2. 播散性皮肤幼虫移行病
本病一般有自限性,但患者常就医。伊维菌素可用于缩短本病的临床经过和预防重复感染。
盘尾丝虫病
盘尾丝虫病是一种常见的热带病,通过黑蝇吸血在人类宿主间传播,可引起皮肤、眼和系统性表现,又称为「河盲」,是由感染所致的第二常见致盲病因。
盘尾丝虫病结节是本病最独特的皮肤表现,表现为坚实、无痛、可移动的皮下结节,常位于骨隆突部位,损害直径多为 1~3 cm(见图 3)。本病还包括其他许多皮肤表现(见图 4)。
图 3. 手术取出盘尾丝虫病结节
图 4. 一名 14 岁男孩右小腿的局限性苔藓样盘尾丝虫病
腹股沟部位可肿胀伴淋巴结肿大,「悬吊腹股沟」也是慢性盘尾丝虫病的特征之一,表现为被萎缩和拉伸的腹部皮肤所包裹的融合性淋巴结(见图 5),在剪下的苍白皮肤中检出微丝蚴可确诊(见图 6)。
图 5. 一名 52 岁男性中盘尾丝虫病所致的悬吊腹股沟
图 6. 一例赞比亚患者皮肤结节中的旋盘尾丝虫微丝蚴(HE 染色,×1000)
治疗:可切除结节。伊维菌素可减少皮肤内的罗阿微丝蚴,但无法根除感染。多西环素可杀灭沃尔巴克体,后者是线虫繁殖所必须的一种细菌。
颚口线虫病
颚口线虫感染为食用生的或烹饪不当的淡水鱼或其他中间宿主如蛇、蛙和鸡肉所致,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患者可出现非特异性症状,如不适、发热、荨麻疹、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上腹部或右上象限疼痛。
皮肤颚口线虫病最常见,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境界不清的红色水肿性斑块,直径 5~15 cm,可有瘙痒或疼痛,或表现为深在性硬结,沿幼虫移行径迹间断性分布(结节性游走性脂膜炎),通常累及躯干或上肢(见图 7)。可见沿幼虫移行路径的皮下出血,具有特征性。
图 7. 颚口线虫病,示结节性游走性嗜酸性脂膜炎
组织学改变包括致密的血管周和间质内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见图 8)。真皮胶原束周围可出现提示嗜酸性蜂窝织炎的火焰样图形。由于移行所致的损害较大而虫体较小,病理下常无法见到寄生虫。
图 8. 颚口线虫病,示致密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该标本中未发现寄生虫
治疗选择有手术切除、阿苯达唑或伊维菌素(儿童患者)。
丝虫病
丝虫病由斑氏线虫、马来丝虫和帝汶布鲁丝虫所致,受感染的蚊将幼虫注入皮肤可使人类发病。
丝虫病表现为淋巴水肿,主要发生于下肢,慢性炎症导致非凹陷性水肿和组织硬化,导致皮肤角化过度、色素沉着和皲裂。淋巴水肿早期可逆,但持续性感染和淋巴系统损害可导致象皮肿。
淋巴管丝虫病主要表现为四肢、外生殖器和乳房淋巴水肿(见图 9)。在非淋巴丝虫病中,持续性淋巴水肿多位于膝部以下,不伴有阴囊受累(见图 10)。
图 9. 淋巴管丝虫病所致的左下肢淋巴水肿
图 10. 非淋巴丝虫病所致的右足显著肿胀和变形,可见多发性坚实的结节和角化过度性乳头瘤
在丝虫病早期,甚至临床表现出现之前即可在外周血中检出微丝蚴(见图 11),由于丝虫具有「夜间周期性」, 采血需在晚 10 点至凌晨 2 点之间进行。
见图 11. 外周血涂片中的马来丝虫微丝蚴
治疗选择有手术治疗,服用乙胺嗪、多西环素或伊维菌素。
罗阿丝虫病
罗阿丝虫病也称为非洲眼丝虫,由罗阿丝虫所致,传播媒介为斑虻。
多数感染患者无症状,尤其是流行地区。本病的表现包括局部一过性移行性皮下肿胀(称为卡巴拉丝虫肿),无自觉痛痒,见于 50% 的患者。70% 的患者发生眼结膜内成虫移行(见图 12)。
图 12. 手术取出的罗阿丝虫成虫
标准诊断试验为在姬姆萨染色的白昼血涂片中证实微丝蚴(见图 13),或在皮下或结膜组织中取出成虫。
图 13. 外周血涂片中罗阿丝虫的微丝蚴(姬姆萨染色)
治疗选择有手术治疗,服用乙胺嗪或阿苯达唑。
麦地那丝虫病
麦地那丝虫病由于饮用被含有传染性麦地那龙线虫的挠足虫污染的积水所致。
在感染后 1 年,受精的雌虫移行至皮肤表面,移行过程有剧痛,此时可见红斑丘疹结节性损害,结节逐渐消失后出现周围有硬结的水疱大疱性损害,有剧烈烧灼感,当患者将皮损浸入水中缓解症状时,雌虫将幼虫释放入水中导致水源污染。
在皮损内(见图 14)或可疑溃疡中拉出蠕虫,并在湿涂片镜检时发现活动的幼虫可诊断。
图 14. 在一名尼日利亚男性右小腿中拉出的麦地那龙线虫,每日仅能拉出数毫米,将拉出的部分缠绕在小棍或纱布块上
治疗选择有手术治疗,服用噻苯达唑或甲硝唑。可在数天至 1 月内以小棍、火柴或木棒将虫体逐渐卷出。
类圆线虫病
类圆线虫病的病原体是人类寄生虫粪类圆线虫,通过直接接触含有丝状蚴的污染土壤而感染。
本病多表现为胃肠道疾病,但幼虫可出现在肛周皮肤,向臀、股和腹部扩展,产生特征性的荨麻疹样皮疹,称为「幼虫流」(见图 15)。幼虫流以匍行性隆起的红色径迹为特征,每小时可移行 5~15 cm,快于皮肤幼虫移行病,可资鉴别。皮疹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但可复发。
图 15. 类圆线虫病感染所致的右手指间隙幼虫移行性匍行疹,注意这种皮疹更常见于肛周和躯干部位
类圆线虫高度感染可导致快速进展的弥漫性瘀点(拇指纹紫癜),多见于脐周部位(见图 16),此时多伴有其他系统受累,如败血症或败血症性休克。如不治疗可致死。
图 16. 播散性类圆线虫病,注意幼虫侵犯皮肤和血管闭塞所致的网状紫癜
诊断标准为粪便显微镜检发现幼虫。与其他游走性蠕虫感染一致,血清 IgE 水平通常升高。在组织学检查时,可见丝状幼虫(见图 17)。
图 17. 真皮网状层和毛细血管中的粪类圆线虫幼虫,无炎症反应
治疗药物有伊维菌素、阿苯达唑或乙胺嗪。
蛔虫病
蛔虫病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蠕虫感染(见图 22),人类感染由摄入被蛔虫受精卵污染的水和食物所致。可表现为荨麻疹(最常见)和皮肤划痕症,皮肤表现常伴有蛔虫性肺炎,粪便镜检可见典型的三层虫卵(见图 23)。
图 18. 取出的蛔虫
图 19. 未染色的湿涂片中蛔虫受精卵(×200)
治疗药物有伊维菌素、阿苯达唑或乙胺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