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夜雨共论重症 专家学者热议前沿

2014-06-06 09:57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5月23日,中华医学会第八次重症医学大会在重庆悦来会展中心开幕。作为国内重症医学领域学术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学术会议,本届大会吸引了全球重症医学学科7000余名专业人士齐聚山城,共探重症医学科临床研究与科学发展。这也是重庆直辖以来举行的最大规模医学类会议。

简短而隆重的开幕式进行完毕,各个学术专场的讲者与听众迅速进入到重症进展与前沿的知识海洋中。据了解,本届大会邀请了世界重症监护和重症医学会联盟、美国重症医学会、欧洲重症医学、亚太呼吸治疗协会等机构的25名国际专家和200余名国内专家进行演讲。会上各国专家将介绍重症医学最新进展,讨论学科前沿问题,交流重症医学领域在临床和科研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

乌司他丁引人注目 诸多专家共同解读

作为重症医学的焦点与难点,攻克脓毒症一直是医学同道孜孜以求的目标,期间我们经历了失败的沮丧,同时也有成功的欣喜。众所周知,在脓毒症的病情进展过程中,存在炎症介质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这不仅会促进炎症的发展和内皮损伤,而且可导致血管渗漏增加和组织水肿,引起组织休克(组织灌注不足)和器官功能障碍。

乌司他丁作为一种多靶点的抗炎药物,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疗效。就在前不久,印度学者在知名期刊ICM上发表的一项关于乌司他丁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吸引了大家的关注。这项临床研究的主要终点是28天的全因死亡率,次要终点包括新发器官衰竭和住院时间等,结果显示,上述指标都获得了显著改善。

丁香园特邀重症领域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对此项研究进行解读评价。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ICU主任李建国教授表示,目前脓毒症的发病率较高,而且预后相对较差,所以大家都比较重视,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其中用哪一种药物能改善结局是大家都比较关心的问题,目前采取的方法主要是综合治疗,其中包括控制病原、控制感染、休克复苏、脏器功能支持等综合措施。乌司他丁这种药物有不同的作用靶点,主要起到降低炎性反应的作用。过去相关研究较少,没有大型的临床研究加以证实。我们知道,一个疗法优劣与否,医生个人的看法和经验不说明问题,只有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得到的结论才是高级别的证据。

李建国教授提到,印度学者的这项研究到目前为止是关于乌司他丁的较高级别的研究,取得的结果也比较令人满意,比如患者病死率、新发器官衰竭率以及住院时间都有显著改善。这很难得,因此我觉得这种药物非常有前景。当然,严重脓毒症实际上是一种综合症,因此借助综合治疗的手段或许能给患者带来最大的获益。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304医院)主任医师、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前任主委林洪远教授认为,印度学者的研究虽然样本量不大,但却是一项完成质量很高的前瞻性研究,得到的结果也很不错,与我们的预期以及此前的研究也相符。不过,要做出盖棺定论的研究,林教授认为还需要更多研究,更大的样本量。同时他还指出,上世纪末,医学界曾开展过大规模的以拮抗促炎细胞素为靶点的抗炎治疗,但以失败告终。近年来,试图通过阻断Toll样受体而阻断炎症反应的研究同样被证明不成功,原因很有可能是靶点选择不当,众所周知,免疫炎症反应的上游网络调控非常复杂,我们对此了解并不充分,贸然以上游网络的靶点为目标,往往造成结果的很大不确定性。乌司他丁的一些研究显示,能显著改善脓毒症患者的病况。这表明对炎症反应的下游进行干预,相对更加直接有效且安全。

不过众多专家还指出,这项研究规模相对较小,为了进一步加以确认 ,期望能之后能开展更大规模的研究。

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学科发展

5月23日下午,在美国重症年会精华版分会场进行主题讲座之前,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签约仪式。今后,美国学者将每年在我国的重症医学年会上分享美国年会的精华内容,而我国学者也会在美国重症医学年会上带来中国的精彩好声音。此项交流协议为期三年,相信通过这些对外交流活动,能最大程度推动我国重症医学的发展,使我国的重症医学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除此之外,来自美国与欧洲的重症同道在此次年会上也带来了精彩的演讲。世界重症联盟主席Jean-Louis Vincent在主会场进行了题为《如何面对RCT失败》的演讲。他指出,当RCT研究得到阴性结果甚至矛盾结果时,我们应当客观分析原因,从中寻找可能从某种干预治疗获益的人群及治疗时机。欧洲重症医学会主席,来自法国的Chiche教授补充说,目前重症领域大量RCT研究出现阴性结果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解决:(1)寻找新的生物标记物来明确患者分类;(2)应用新的科研方法代替传统RCT研究;(3)加强转化力度,把目前已有明确结果的方案应用临床实践当中。

重症免疫、呼吸领域探讨精彩纷呈

在这一领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凯江教授为我们带来了《ARDS柏林定义的诊断和预测价值评估》。1967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提出以来,相关诊断标准取得了长足的进展。2011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的欧洲年会总,提出了最新的ARDS诊断标准,并发表于JAMA杂志。柏林定义对ARDS定义有一定改进,而且有研究表明,柏林定义比AECC标准的诊断准确性更高,但是柏林定义还存在很多缺陷。首先柏林定义对于ARDS的本质描述不够。此外,还有一些尚未考虑进去,例如对胸片的诊断标准并不明确,去除的一些标准如平台压、血管外肺水、炎症指标等可能会降低诊断的特异性,而且有研究表明柏林定义智能作为诊断标准,对于判断预后并无意义。

除此之外,近期很多文献表明,ARDS有一些改进的空间,例如采用24h之内的指标、使用肺顺应性指标以及肺血管通透性指数等指标,可能大大提高诊断标准的准确性以及更好地预测患者的预后。随着技术的发展以把一些生物标志物、遗传学标志物以及影像学手段加入到诊断标准中来。

在这一环节,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姚咏明教授和大家分享他对重症患者临床免疫状态监测指标的认识。众所周知,感染是创伤、烧伤、大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在ICU中大部分急危重患者发生感染与继发性免疫缺陷密切相关。

尽管免疫功能紊乱在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损害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作用长期被忽视,而且由于临床医师对于多种应急打击造成机体免疫功能失调的关键环节及其在感染并发症中的作用认识不足,临床一直缺乏切实可行的免疫状态监测方法和有效免疫调节策略。

姚教授认为,对重症患者不同发展阶段的免疫活性变化进行密切监测,将有助于对免疫功能是否受损及其障碍成都进行明确评估,以提高免疫调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我们希望,通过临床前瞻性试验和系统验证优化,提出可根据数学模拟对重症患者免疫状态进行定量评分和动态监控,以便更早期、敏感、有效地反映病情的变化和临床结局。

此次年会丰富多彩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重症领域的知识点,这里无法一一道来。详细内容请参考大会日程安排,精彩纷呈的讲座期待您的关注与参与。

编辑: 王云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