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常见儿童及青少年病毒性皮肤病的防治

2015-01-28 15:19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 作者:任 君
字体大小
- | +

春季是病毒性皮肤病高发的季节。病毒性皮肤病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的皮肤黏膜病变。其中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手足口病等疾病为春季多发性皮肤病,尤其好发于婴幼儿及青少年。这几种常见的病毒性皮肤病一般都为呼吸道飞沫传播,现分别将各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防治等介绍如下。

麻疹 

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主要经飞沫通过呼吸道及眼结膜而传染,全身症状较其他几种严重。<5 岁儿童发病数最高,病后体内产生抗体,再发者较少。潜伏期9~11 天,前驱期一般为4 天,表现有高热,眼结膜充血、怕光、分泌物增多,鼻流涕,呈黏液脓性,咳嗽,有时出现呕吐、腹泻。

起病2~3 天后,在第二臼齿对面的颊黏膜上,出现早期的特征性Koplik 斑,发疹后的第2天开始消退。起病后第4 天开始发疹,先出现于耳后、发际、颜面,后迅速蔓延到颈部、上肢、躯干及下肢,玫瑰红色,压之退色,可互相融合,疹间皮肤正常,体温可达41℃,中毒症状加重,颈部淋巴结和肝、脾都可肿大。出疹5~7 天后体温下降,全身中毒症状减轻,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消退后留有棕褐色色素沉着斑,有细小的糠麸状脱屑。

并发症有支气管肺炎、中耳炎、脑炎、心血管功能不全及结核病变播散等。病程10~14 天。

预防 

易感儿童可皮下注射麻疹灭活疫苗,对接触者可肌内注射正常人免疫球蛋白。隔离患者至麻疹皮疹消退。

治疗 

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保持眼、鼻、口腔及皮肤清洁,可用3%硼酸水或生理盐水洗眼、鼻和口腔。对咳嗽、高热、惊厥等症状,给予对症治疗。为了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可短期应用抗生素。

风疹

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儿童,亦见于青少年或成人,冬春两季多见,可形成小流行。儿童发病者症状轻微,成人患者则症状较重。早孕妇女感染此病毒后有致流产、死产及胎儿畸型的报告。潜伏期14~28 天,平均18 天。儿童的前驱症状轻微或无,成人及青少年有发热、头痛、倦怠、咽痛等。

发疹前1~2 天可出现耳后及枕骨下淋巴结肿大,部分可出现口腔黏膜疹,为玫瑰色斑疹或出血点。皮疹从头面部开始渐向颈部、躯干、上肢及下肢发展,为稀疏或密集的粉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可有轻微痒感。2 天后皮疹即开始消退,伴轻微脱屑。病程2~3 天。实验室检查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降低,淋巴细胞先下降而后增多。

预防 

隔离患者,一般在出疹后隔离5 天即可,孕妇接触风疹患者后应在1 周内注射胎盘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2~3次,3 ml/次。

治疗 

以对症治疗为主,卧床休息,多饮水,食易消化食物,外用炉甘石洗剂,口服清热解毒中药,如板蓝根冲剂等。皮损及全身症状重者可用双黄连注射液,按60 mg/(kg·日)计算,加入葡萄糖液中静滴。

幼儿急疹

又称婴儿玫瑰疹,可能由6型人类疱疹病毒(HHV-6)所致。其特点为在发热3~5天后,热度突然下降而出现玫瑰色斑丘疹。多发于<2 岁的幼儿,冬春季节多见。潜伏期10~15天。无前驱症状而突然发生高热,体温可达39~40℃,但患儿一般情况较好。高热3~5 天后突然热退而出现皮疹。

皮疹通常先发于颈部及躯干,再向面部及四肢扩展。一般不发生于黏膜部位,四肢末端及掌跖亦很少见。表现为散在或密集的玫瑰色斑丘疹,直经1~5 mm,皮疹历经2 天后即可全部消退,不留痕迹。部分患者可有枕后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病程1~2 天。发热时白细胞可增高,但出疹后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高。

本病有自限性,预后良好,一般只做支持对症处理,卧床休息,补充水分及营养,高热时给予退热剂或物理降温。

水痘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经飞沫或直接接触疱液而传染,传染性较强。儿童多发,冬春季节容易造成流行。起病较急,可有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在发病24 小时内出现皮疹,首先发生于躯干,逐渐延及头面部及四肢,呈向心性分布,起初为红色针头大小的斑疹,后迅速变成丘疹,数小时后变成绿豆大小的水疱,周围绕以红晕,常有瘙痒。

经2~3 天干燥结痂,愈后不留疤痕。在发病3~5天内,皮疹陆续分批发生,故同时可见丘疹、水疱、结痂等不同时期的皮疹,病程约2 周。成人水痘较小儿重,症状更明显,皮疹数目较多。

并发症主要是皮肤、黏膜的继发感染,严重者可致败血症等,少见的并发症有水痘性肺炎、脑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治疗 

因本病有自限性,治疗主要是加强护理,预防继发感染,并隔离患儿至全部皮疹干燥结痂。发热期要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的饮食和充足的水分,热度较高者给予退热剂如柴胡;皮肤瘙痒者可口服扑尔敏、赛庚啶等抗组胺药物,亦可外用炉甘石洗剂;还可选用阿昔洛韦、利巴韦林、抗病毒冲剂等药物。

手足口病

由肠病毒引起的发生在手掌、足跖及口腔内,以小水疱为主要表现的传染病。主要由柯萨奇A10、A5 及埃可病毒所致,在水疱疱液、咽分泌物或粪便中可分离出这些病毒。主要通过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染,也可通过污染的食物、衣服、用具间接感染。好发于<5 岁婴幼儿,尤以1~2 岁多见,偶见于成人。

潜伏期3~5天,夏秋季为主要流行季节。发疹前可有低热、食欲下降等前驱症状。皮疹为口腔、手足、指(趾)背或侧缘米粒至豌豆大小斑丘疹,很快变为水疱,圆形或椭圆形,基底绕以红晕,水疱壁薄,伴有疼痛感,口腔黏膜部位的水疱很快破溃成糜烂或浅表溃疡面。

本病普通病例病程在1 周左右,具有自限性,愈后不留瘢痕。对症处理即可,手足皮疹外用炉甘石洗剂,口腔损害可外用锡类散等,必要时口服板蓝根冲剂。

重症病例表现:少数病例(尤其是<3 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 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重症病例早期识别:具有以下特征,尤其<3 岁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①持续高热不退。②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③呼吸、心率增快。④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⑤ 高血压。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⑦高血糖。

重症病例治疗

神经系统受累治疗:①控制颅内高压:限制入量,积极给予甘露醇降颅压治疗,0.5~1.0 g/(kg·次),每4~8 小时1 次,20~30分钟快速静脉注射。根据病情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必要时加用呋噻米。

②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参考剂量:甲基泼尼松龙1~2 mg/(kg·日);氢化可的松3~5 mg/(kg·日);地塞米松0.2~0.5 mg/(kg·日),病情稳定后,尽早减量或停用。个别病例进展快、病情凶险,可考虑加大剂量,如在2~3 天内给予甲基泼尼松龙10~20 mg/(kg·日)(单次最大剂量<1 g)或地塞米松0.5~10 mg/(kg·日)。

③酌情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总量2 g/kg,分2~5 天给予。④其他对症治疗:降温、镇静、止惊。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

呼吸、循环衰竭治疗:①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②确保2条静脉通道通畅,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③呼吸功能障碍时,及时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建议呼吸机初调参数:吸入氧浓度80%~100%,PIP 20~30 cm H2O,PEEP 4~8cm H2O,f 20~40 次/分,潮气量6~8 ml/kg 左右。根据血气、X线胸片结果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适当给予镇静、镇痛治疗。如有肺水肿、肺出血表现,应增加PEEP,不宜进行频繁吸痰等降低呼吸道压力的护理操作。

④在维持血压稳定的情况下,限制液体入量(有条件者根据中心静脉压、心功能、有创动脉压监测调整液量)。⑤ 头肩抬高15~30°,保持中立位;留置胃管、导尿管。⑥药物应用:根据血压、循环的变化可选用米力农、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药物;酌情应用利尿药物治疗。⑦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定。⑧监测血糖变化,严重高血糖时可应用胰岛素。⑨抑制胃酸分泌:可应用胃黏膜保护剂及抑酸剂等。⑩继发感染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恢复期治疗:①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②功能康复治疗;③中西医结合治疗。

小结

因这几种常见病毒性皮肤病均有一定的传染性,儿童及青少年如有发热、皮疹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就诊治疗,以防止在儿童之间传染流行。

编辑: 马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