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病毒感染是由人巨细胞病毒所引起。大多数人感染后没有什么症状,但是在免疫能力低下如胎儿和新生儿、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器官移植和艾滋病患者则可发生危及生命的病变。巨细胞病毒感染后肝损害,合并硬化性胆管炎的情况较为少见,现报告如下。
1.病例简介
患儿男,3岁,因“间断发热82天,皮疹80天,黄疸77天,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下鼻胆汁引流术(ERCP+ENBD)后1小时”入院。
现病史:82天前吃冷饮后呕吐1次,夜间出现发热,口服退热药后体温可降至正常,间隔6~8小时体温复升(一直未测具体体温,仅于77天前测体温1次38.9℃),72天前体温恢复正常,38天前再次出现发热,体温最高约39.5℃,口服退热药后可降至正常,间隔4~6小时又升高,35天前体温恢复正常。发热时无畏寒、寒战、惊厥。
80天前出现皮疹,初为面颊少许红色点状皮疹,伴瘙痒感,逐渐加重,78天前四肢、后背先后出现相同性质皮疹,并迅速加重,呈直径0.5~2cm红色斑疹样,部分皮疹上有松弛性水疱,疱壁薄、疱液清,面部皮疹融合,可见大片水疱,77天前前胸、腹部出现性质相同皮疹,同时口唇、舌体出现少量溃疡,73天前皮疹开始好转,结痂,59天前结痂完全脱落,全身可见片状直径0.5~2cm暗红色及棕色片状色素沉着,持续至今。
77天前发现皮肤中度黄染,巩膜轻度黄染,尿色深,黄染逐渐加重,71天前起,大便呈白陶土样,59天前人住301医院后皮肤、巩膜黄染逐渐减轻,38天前伴随发热,黄染再次加重,35天前热退后,黄染又逐渐减轻。
病程中无咳嗽,无胸闷、心悸,无腹痛、腹泻。自患病以来精神反应稍差,睡眠可,因应用激素,食欲亢进,大便为白陶土样,小便正常。
外院诊疗经过:82天前先后口服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1袋(2袋/天)、瑞芝清1袋、美林4 m1(间隔时间>4小时)退热。80天前因出现皮疹就诊于304医院门诊,诊断为“过敏性皮疹”,给予口服酮替芬、咽扁口服液、阿奇霉素4天,炉甘石洗剂外用,79天前皮疹加重,就诊于儿童医院门诊,考虑为“麻疹?”,给予口服利巴韦林50mg,3次/天,共3天.同时还给予蒲地蓝、施保利通。76天前因皮疹持续加重人住儿童医院皮肤科,诊断为“重型渗出性多形红斑、肝功能异常”,给予静点阿奇霉素4天,阿昔洛韦5天,三联保肝治疗,甲强龙40 mg/日抗过敏、抗感染,能量合剂静点、仙特明滴剂、扑尔敏、钙剂对症支持治疗,71天前因皮疹好转,皮肤巩膜黄染、肝酶高,转入儿童医院消化科,随后继续静点促肝细胞生长素30ug、谷胱甘肽0.6g、美能20ml、能量合剂,思美泰0.75~1g、白蛋白lOg 1次消退黄染,并给予静点阿昔洛韦1天,夫西地酸抗感染,静点甲泼尼龙40mg,1次/天,共2天,口服甲泼尼龙20mg,1次/天,共3天,16mg,1次/天,共7天,肝酶下降,但胆红素不降,59天前自动出院,当天入住301医院儿科,诊断为“重型渗出性多形红斑、药物性肝炎、肝内胆汁淤积综合征”,给予静点头孢呋辛14天,静点还原型谷胱甘肽、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20天,口服牛磺熊去氧胆酸胶囊、甲泼尼龙片,病情无明显好转,39天前,家长要求出院。38天前,患儿再次发热,人住304医院,诊断为“巨细胞病毒感染”,给予静点更昔洛韦3周,病情稍有好转,行ERCP,1天前出院,随即转入本院消化科行ERCP+ENBD术。
自身抗体:阴性。MRCP(55天前):肝实质弥漫损害,药物性肝炎可能性大。HCMV-DNA(51天前):阳性。CMV—DNA(30天前):阳性。CMV—DNA(3天前):阴性。CMV—IgM(3天前):IgM 0,IgG 1:1600。血常规(3天前):白细胞计数17.9×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70.0%,淋巴细胞比例20.0%,血小板计数588×109/L。肝功能(3天前):谷丙转氨酶331 U/L,谷草转氨酶171 U/L,碱性磷酸酶993 U/L,GGT 2977 U/L,总胆红素246.9umol/L,直接胆红素191.9umol/L,总胆汁酸173.2umol/L。腹部B超(3天前):肝左叶胆管扩张,建议进一步检查,除外左叶胆管局部狭窄;胆囊壁粗糙增厚。ERCP(人本院后):十二指肠乳头无肿大。选择性插管困难,预切开后插管成功,二氧化碳造影示胆总管及左右肝管狭窄呈枯树枝状,经导丝置入鼻胰引流管于左肝管。诊断:疑为梗阻性黄疸,硬化性胆管炎。
既往在发病前2个月,间断上呼吸道感染,表现为流涕,每次发病3~4天,间隔1周左右复发。外祖母为乙肝病毒携带者。80天前儿童医院诊断“过敏性皮炎”,未明确过敏药物,余既往史未见异常。
入院时查体精神反应好,呼吸平稳,Cushing外貌,肝病面容,全身皮肤中度黄染,全身可见陈旧性直径约0.5—2cm斑片样褐色色素沉着。咽稍充血。腹膨隆、胀,肝肋下可及约1.0cm,剑下可及约2.5cm,质较硬,边欠锐。余查体无明显异常。
入住本院后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6.98×109/L,血红蛋白106g/L,C反应蛋白2mg/L。尿常规:胆红素(+++)。血淀粉酶:397U/L。血胆红素水平:总胆红素246.13umol/L,直接胆红素215.92umol/L,间接胆红30.21umol/L。谷丙转氨酶:311U/L。腹部B超:肝肋下1.0cm,肝实质回声均匀,肝内外胆管无扩张,胆囊萎瘪,壁增厚约1.2cm,胆总管管径0.2cm,无扩张,胰腺饱满,胰体厚1.12cm,胰体尾部厚1.48cm。提示胰管无扩张,腹腔内未探及肿大的淋巴结,无游离液暗区。胆囊萎瘪,未见肿大淋巴结,无腹水。给予低流量鼻导管吸氧、禁食、补液、静点美能、维生素c、罗氏芬、奥美拉唑、甲强龙治疗。
病情进展:住院期间心电监护示生命体征基本平稳。间断发热,第6天体温基本正常。鼻胆管中一直无引流液。一直无腹痛、恶心、呕吐,无皮肤瘙痒等症状。入院当天,监测血淀粉酶最高升至1371 U/L,给予静脉泵人生长抑素后逐渐下降。监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GGT缓慢下降,血总胆红素水平略有上升,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维持保肝治疗。入院后排白陶土样便,第3天起未排便,第6天开塞露通便后排柏油样便1次,潜血阳性,考虑为陈旧性上消化道出血,给予静点止血敏治疗。
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3.80×109/L,.淋巴细胞比例25.1%,中性粒细胞比例65.6%,单核细胞比例9.3%,血红蛋白90g/L,血小板计数560×109/L,c反应蛋白5mg/L。血淀粉酶:168U/L。生化检测示谷丙转氨酶127U/L,谷草转氨酶69U/L,碱性磷酸酶732U/L,GGTl559U/L,总胆红素338.63umol/L,直接胆红素241.60umol/L,间接胆红素97.03umol/L。DIC初筛大致正常。甲胎蛋白:1.8ng/ml。免疫球蛋白:IgG 691 mg/dl,IgA 194mg/dl,IgM 469mg/dl。T淋巴细胞亚群:CD377%、CD427%、CD853%、CD4/CD80.51、CD199%、CD16+567%。
2.讨论
住院医师初步分析:该患儿病例特点为3岁男孩,病史较长。发病前2个月有反复上感史,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梗阻性黄疸(皮肤巩膜黄染,排白掏土样便,查体肝大,质较硬,血总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尿胆红素强阳性)、肝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DNA、抗体检测证实存在巨细胞病毒感染,于本院行ERCP+ENBD术,示胆总管及左右肝管狭窄呈枯树枝状,因此考虑硬化性胆管炎诊断,继发性可能性大。此外,根据患儿化验检查结果、皮疹病史,肝功能损害、重型渗出性多形红班恢复期可以诊断。
主治医师查房:患儿以“皮肤、巩膜黄染”为主要症状,排白陶土样大便,查体肝大,质较硬,生化示血总胆红素明显升高,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尿中胆红素阳性。因此,“梗阻性黄疸”诊断明确。梗阻性黄疸原因方面,结合本院行ERCP结果示胆总管及左右肝管狭窄呈枯树枝状,考虑诊断硬化性胆管炎。患儿胆管引流袋中一直未见引流液,考虑患儿可能同时存在胆管末端分支硬化性改变。
硬化性胆管炎类型:①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儿病程初期有发热症状,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MV—DNA阳性,因此考虑感染所致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可能性大。感染所致胆管病变,常表现为胆管细小分支病变。②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儿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未呈进行性加重,自身抗体阴性为不支持点,但患儿起病急,黄疸重,同时患有变态反应性疾病——重型渗出性多形红斑,且ERCP示胆管病变范转广泛,包括胆总管均有病变,而单纯感染所致胆管病变极少累及较大胆管。因此不除外原发性因素可能。
主任医师查房:巨细胞病毒感染较常见,大多数无明显症状,少数可发生严重病变。可累及多个脏器,其中肝脏是较小儿童感染CMV时容易受累的器官,在CMV感染的黄疸型肝炎患婴中,可见到肝细胞肿胀、坏死,肝内胆管有胆栓形成,门脉区纤维组织增生。本例患儿有前驱上呼吸道感染史,病程长,DNA、抗体检测均示存在巨细胞病毒感染,病程中化验检查示肝功能各项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GGT等明显异常,考虑为巨细胞病毒感染后肝损害。
硬化性胆管炎又名纤维眭胆管炎,发病率较低,可发生于各年龄组,是以肝内外胆管壁黏膜下和浆膜层纤维样变性、增生,导致的胆管慢性纤维性狭窄和闭塞。病理表现为:胆管壁纤维变性逐渐为纤维组织代替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直至闭锁。根据胆管受侵的范围不同而分为弥漫型、局限型和节段型。该病有两种类型: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可找到直接或间接的致病原因,如感染、结石、手术及创伤后;原发性则为临床上找不到引起该病的任何原因,治疗困难,预后差。在小儿中原发性多见。临床表现为慢性进行性梗阻性黄疸,右上腹疼痛或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营养不良,部分患儿伴有长期低热或高热。
本例患儿的黄疸临床表现符合梗阻性黄疸,于本院行ERCP见胆总管及左右肝管狭窄呈枯树枝状,住院期间胆管引流袋中未见引流液,考虑胆管末端亦存在类似病变。因此,诊断梗阻性胆管炎,病理考虑为弥漫型。病因上,本例患儿存在明确的易致肝损害的巨细胞病毒感染,但单纯感染所致胆管病变,常表现为胆管细小分支病变,患儿行ERCP示胆管病变范围广,胆总管亦有病变,结合患儿存在重型渗出性多形红斑,因此虽然自身抗体检测阴性,仍考虑本例患儿梗阻性胆管炎是由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巨细胞感染,以及变态反应因素。
因此,对于病因尚未明确的进行性梗阻性黄疸的患儿,如明确存在感染,尤其是具有肝损害特征的病原体,例如巨细胞病毒,首先应积极抗感染治疗,而对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儿,也应密切监测其肝功能变化,及时对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