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尼阿波利斯——匹斯堡大学生殖流行病学专家Catherine Haggerty博士在儿科与围产期流行病学研究学会(SPPER)年会上报告称,对PEACH(PID评价与临床健康)研究女性受试者的分析结果表明,与细菌性阴道炎相关的2种新的难养菌与盆腔炎性疾病(PID)也存在关联。
研究者称,校正年龄、种族、衣原体和淋病后,解脲脲原体第2生物群(UU-2)和Leptotrichia sanguiengens/Leptotrichia amnionii (LS/LA)与PID高度相关,而微小脲原体(UP)与PID未见关联。既往研究显示UU-2与男性非淋病性尿道炎相关,而UP与之无关。本研究首次证实LS/LA和UU-2而非UP与PID相关,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UP又被称为解脲脲原体第1生物群,最近被确定与UU-2分属两种不同的生物群,UP并不总与细菌性阴道炎(BV)或PID存在关联。
Catherine Haggerty博士
研究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1996~1999年入组PEACH研究的831例急诊和门诊女性患者的607份宫颈和子宫内膜样本进行了BV相关性难养菌检测。PEACH是探讨住院和门诊PID患者治疗有效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患者大部分(75%)为非裔美国人,40%年龄在20~24岁,半数为上生殖道感染或炎症,35%为淋病或衣原体感染。在女性亚组中,仅检出LS/LA、UP和UU-2的患者分别占22%、17%和4%,同时感染≥2种细菌者占46%,未感染者占11%。
校正后的逻辑回归分析显示,下生殖道(宫颈) LS/LA、UP或 UU-2阳性患者,其上生殖道(子宫内膜)也为阳性的几率分别增加9、12和19倍。研究者认为,虽然存在取样污染的可能性,但“上述数据仍提供了有趣的证据,即这些细菌可能通过上行传播导致PID发生。”的确,子宫内膜UU-2或LS/LA阳性患者罹患子宫内膜炎的几率显著增加[校正后比值比(OR)分别为1.4和2.2],而UP阳性者未见上述情况(OR,0.8)。对于非淋病或衣原体感染患者,PID患病风险(组织学确认的子宫内膜炎)也随UU-2 (OR,2.5) 和 LS/LA (OR,2.7)阳性而增加,但UP阳性者则不然(OR,0.8)。
Haggerty博士指出,上述结果或许对指导PID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PID治疗以广谱抗生素为主,但这些药物可能对相关细菌缺乏针对性。多达45%的患者UP对四环素耐药,鉴于难养菌体外培养存在困难,目前对纤毛菌属细菌的耐药性尚不清楚。此外,有研究者报告,携带纤毛菌属、Sneathia菌属或BV相关细菌1(BVAB1)的BV孕妇对阴道用甲硝唑具有耐药性(BMC Infect. Dis. 2009;9:89)。甲硝唑是治疗BV的主要药物,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仍将其列为PID选择用药,尽管这两种疾病经常同时存在。Haggerty博士建议应针对上述细菌开展普通患者和PID患者治疗用药的研究。
有听众询问,鉴于许多细菌只有PCR方法才能检测,PCR检测是否正在成为PID的诊断标准。 Haggerty博士回答称,这确实是发展方向,因为David Fredricks博士等人的“里程碑式研究”表明,与Amsel(临床)或Nugent(革兰氏染色)标准检测方法相比,靶向PCR方法对多种细菌或细菌成分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J. Clin. Microbiol. 2007;45:3270-6)。
研究者报告无相关利益冲突,本研究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立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资助,PEACH研究由美国卫生保健政策和研究署,即现在的美国卫生研究与质量署资助。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